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称,截至目前,北京市疾控部门未接到蜱虫叮咬相关病例报告,但疾控部门已积极开展对相关疾病的监测和预警,市民不必过分恐慌。
针对14日有媒体报道“昌平区回龙观有蜱虫叮咬人畜”的报道,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说:“截至目前,北京市疾控部门未接到因蜱虫叮咬的相关病例报告。而且昌平区疾控中心也未接到相关病例报告。可能存在人被蜱虫叮咬,但因病情并不严重而未去就诊的情况,但疾控部门未接到相关报告。”
庞星火说,人们对蜱虫的恐慌可能是因为“蜱叮咬病”。2009年至2010年,在河南、山东等地出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证实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所致,该病毒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由于此病死亡率较高,又和蜱叮咬相关,并被冠以‘蜱叮咬病’,引起公众恐慌。”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所长王全意说,蜱虫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均较轻微。蜱是媒介生物,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患病。
庞星火说,根据病例季节分布,2011年4月开始,北京市疾控部门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监测。对就诊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进行流调、采样和实验室检测。截止到6月14日,北京市共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20例,北京市疾控中心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均为阴性,本地病例中新型布尼亚病毒检测也均为阴性。
北京市疾控中心消毒与有害生物防治所所长佟颖建议,夏季为防蜱虫叮咬,市民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最后,有被蜱虫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