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知道自己的腹部住了一条30厘米长的寄生虫,会有何感想?湖北籍张女士大约半年前开始,发现左下腹有一肿物,除了胀痛感,身体一切无恙。直到不久前,胀痛有所加重,张女士到南方医科大学广济医院检查时才发现,原来竟是一条长30cm的腹壁寄生虫潜伏在她的左下腹内。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肚子里“住”了一条这么长的寄生虫,而且还在一天天的不停生长,你说张女士的肚子能舒服吗?医生建议称,预防此类寄生虫,一定要注意日常卫生和饮食习惯。
患病半年无征兆 切开皮肤惊现虫
据了解,张女士发现左下腹有一肿物已经半年了,但是一直未就诊。直到今年7月,发现左下腹的肿物明显增大,并伴有胀痛感。
“我当时就害怕了,赶紧跑去医院做检查。”张女士心有余悸地回忆道。
确诊之后,广济医院外一科倪亮亮医生为患者进行腹壁包块切除术,术中见皮下脂肪组织一白色条状物,已深达肌层,周围形成包裹机化肿块。倪医生完整取出后,发现此寄生虫总长约30cm,稍扁平,边缘呈锯齿状,仍有蠕动。
“想到那条虫子,现在心里还是一阵发麻,怎么也想不到它竟然在我血管里不断长大,想想都觉得害怕!”张女士一直拉着医护人员的手,连声道谢。由于术后恢复一切良好,住院观察一周后,前两天张女士便由家人陪同出院。推荐阅读:男童脑里长寄生虫 脑里取出7.5厘米长寄生虫
提醒:寄生虫危害多
据倪医生介绍,患者所感染的是曼氏跌宫绦虫。由于寄生虫寄居而导致腹壁皮下包块的现象比较少见,日常也主要是猪肉绦虫等感染的个案。此类寄生虫(曼氏迭宫绦虫)感染的现象多发生在东亚地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福建等省市,患者年龄最小的3岁,最大的58岁。
1.寄生虫临床症状轻微者,少数患者会有上腹或全腹隐痛、消化不良、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偶有因头节固着肠壁而致局部损伤者,少数穿过肠壁或者引起肠梗阻。
2.寄生虫常以经口吃人或由体表吸收的方式,把宿主的营养物质变为虫体自身的营养,有的则直接吸取宿主的血液或淋巴液作为营养,造成宿主的营养不良、消瘦、贫血、抗病力和生产性能降低等。
3.严重者,寄生虫进入大脑,会出现记忆力减退、视力下降及精神症状异常,其他可有头痛头晕、呕吐、神志不清、失语、肢麻、局部抽搐、听力障碍、精神障碍、痴呆、偏瘫和失明等。
如何避免寄生虫感染?
对大部分的吃货来说,面对牛蛙、黄鳝等食物是完全没有抵抗力的,其实近60%的人不知道这些饮食有感染寄生虫的危险,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寄生在肉类等食品中的寄生虫绝大多数是肉眼看不到的,避免食用到含寄生虫的食物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不可滥食野味
野生动物含有大量寄生虫,有不少寄生虫人体消化道自身无法杀灭,且耐高温能力强,耐酒精醋等调料的能力也很强,因此,要吃野生动物,也要彻底煮透,不可生食。
2.做好个人和环境卫生
经常洗澡、洗手,特别是饭前便后洗手。要经常剪指甲。过长的指甲中易隐藏大量的寄生虫,会随着食物进入体内。
若饲养了宠物,一定要带宠物去检查是否感染寄生虫以及及时进行驱虫治疗,除此之外,定期为宠物洗澡。在接触过宠物后,要用有除菌功能的肥皂洗手。
3.路边小吃要尽量少吃
因为空气中漂浮着很多灰尘,灰尘中含有大量的寄生虫卵,这些寄生虫卵有可能附在烧烤上面,当吞下这些含有虫卵的食物后,寄生虫就会在身体中生长发育。
4、只吃“熟食”
特别是肉类等动物性食物,建议热加工至熟透再食用,生吃、加工至半生不熟都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做法。生鱼片等生食是否能够食用取决于其养殖环境和加工过程是否安全、达标。
5.生熟食品要严格分开
人们普遍在切菜和盛装碗碟的时候,都能做到了,但有的家庭在冰箱保存食物方面没有做到。不少人迷信家用冰箱的冷冻室杀菌能力,认为低温能杀灭一切寄生虫和病菌,把生肉跟水果、即食品等混放一起,甚至生吃冷冻肉。
低温确实能杀灭寄生虫和细菌,但家用冰箱普遍制冷能力有限,很多冰箱的制冷温度极限在零下十八度以上,这个温度无法杀灭所有的寄生虫和细菌,不少寄生虫卵和幼虫能在这种温度环境下存活,因此,在冰箱存放食物上,也要彻底执行生熟严格分离。
6.不要生吃蔬菜
一些人认为寄生在蔬菜上的寄生虫往往无法危害人体。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群喜欢生吃蔬菜。而事实上,蔬菜上也很可能携带动物寄生虫幼虫或是虫卵,尤其是使用农家肥或是城市生活污水灌溉的蔬菜,更是携带大量寄生虫源。此外,蔬菜流通过程中也可能携带上寄生虫源。在来源不明确的情况下,蔬菜不可盲目生食, 生食前必须要消毒杀菌。
寄生虫病一旦感染,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专家提醒,务必做好预防措施:不喝冷水,不吃生食和不洁瓜果;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彻底煮熟食物,尤其是烧烤或进食火锅时;避免与宠物亲密接触。如若出现感染寄生虫相关症状,请即时到医院就诊,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驱虫药物。专家提示:家长给儿童选择驱虫药品时,宜选用儿童剂型,并于服用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 上一篇:吃冰西瓜心肌梗死 心梗患者多吃这10种水果
- 下一篇:肝掌是什么 认识肝掌有3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