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约3/4的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发育迟滞。该障碍患病率约为0.1%,约75%的患者存在社会适应障碍,约50%的患者需要终生的照顾和养护。它是导致人类精神残疾的重要原因,给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那么,如何识别孩子是否患有孤僻症呢?
如何早期识别儿童孤独症?孩子在1岁到18个月期间,家长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考察孩子的问题:
1、正常的小孩很早就表现出对他人的兴趣,而不是对物体的兴趣。
2、喂食(喂奶、婴儿吸奶)方面存在困难。
3、 过多的哭闹/叫喊。经常大哭大闹,不断寻求你的关注。
4、 哭叫原因。一般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发现他们哭闹的原因,比如说饿了、渴了,或是没有得到某样东西。但是孤独症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家长很难弄清楚他们到底是为什么哭闹。
5、 睡眠特征。有一些孤独谱系障碍的孩子很小就有睡眠障碍,很难入睡。
6、不正常的良好表现。有些孩子表现得很被动、安静,以至于你似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这对父母有时是件好事,但这时你一定要提高警惕。
7、不寻求社会性注意。小孩子如果感到被忽视会很着急,会寻求周围人的注意,如果我们的孩子根本就不在乎周围人的注意的话,我们要提高警惕。
8、对拥抱的反应。如果孩子在你抱他的时候,拒绝或者是软软的趴在你肩头,而不是呼应你的搂抱,我们需要注意。
9、 目光不对视。这实际上是家长容易忽略的问题,举一个例子,曾经有家长说:“孩子与我没有目光对视,甚至我在给他喂奶的时候可以看书,因为他根本就不看我,所以我干脆看书好了。”
10、 反应性微笑。作为一个正常的孩子,父母对他微笑的时候,孩子会回报以微笑。
11、 被抱的准备。一般孩子知道你要抱他时候,会张开双臂或很兴奋,当这样一种反应缺乏的时候,我们要提高警惕。
12、做婴儿游戏时的互动情况。孩子在一两岁的时候,家长会跟他们有很多游戏互动,如教唱儿歌等,一般的孩子都会有反应,但是孤独症的孩子会表现得无动于衷。
13、挥手再见。对挥手再见这样的行为,一般的孩子会自觉的学习到,不需要教。
14、咿呀学语。孩子在学会说话之前会有咿呀学语这样一个阶段,大多数正常的孩子在咿咿呀呀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跟周围的人互动,没有人在场的时候语言就会少,而孤独症的孩子可能缺乏这种咿呀学语,也可能跟有没有人在旁边没有关系。
15、对语言的反应。正常的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在六七个月的时候,他就对叫他的名字很敏感了,会去注意叫他的声音从哪里来,是谁在叫他,但是很多孤独症的孩子到了两三岁对别人叫他名字也没反应。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孩子听力有问题,有的家长说,虽然他们叫他十几遍他都不听,但是广告声音一起,他马上从另外一个房间跑过来。
16、对周围环境的兴趣。正常发育的孩子很早就会对环境当中的小朋友感兴趣,尽管他们可能还没有能力和别的同龄的小朋友玩,但是如果我们推着他到街上去,就会发现他第一个看到的就是同龄的孩子,正常发育的孩子会在一岁左右出现这样的情况。
17、兴趣分享。正常发育的孩子当看到他感兴趣的东西时,会用手指那个东西,并回头看你,希望你也在看他指的这个东西,这实际上是和父母之间的一种互动。对于高功能孤独症和Asperger的孩子,这样的行为会出现得晚些,但在他们18个月左右的时候应该会出现。孤独症孩子的妈妈会发现她的孩子不能和她分享对周围世界里感兴趣的东西,他好像对它们视而不见。
18、特殊兴趣。孤独症的孩子可能在很早期就发展出一些特殊的兴趣,比如说妈妈第一次喂奶的时候用左胳膊抱他,他就要始终贴着左胳膊,如果妈妈累了换一个胳膊,他就开始哭闹;孩子六个月会坐了,他每次坐都要坐一个特定的方块的垫子,如果你要换一块,他就会非常的抗拒。
19、对父母的依恋。正常的对父母的依恋关系对孩子来说很重要,但孤独症孩子不能建立起这种关系。也有两种极端的孩子:一种就是完全没有依恋,父母在和不在都一样,任何人都可以把他抱走;另外一种就是过度依恋,妈妈一离开就任何事情都不能做,这两种极端的形式都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20、对常规照顾不喜欢。我们平常照顾孩子都有一些程序,给她铺一个围巾,奶嘴之类的,多数孩子都会欣然接受,而孤独症的孩子会很抗拒我们对他的这些行为。
21、对环境过于敏感。如果我们的孩子对周围环境当中一些声、光、电的刺激有过分敏感表现的话,我们应该能很早的发现,因为他会表现得很极端。有的小孩一听到冰箱的嗡嗡声,捂着耳朵尖叫,以至于他家不敢买冰箱。
22、奇异的身体运动。孤独症孩子在一两岁或者三岁时就有一些奇特的行为,如不断的晃头、转圈、全身的蹦跳、在眼前玩手等。
专家观点
儿科专家崔玉涛认为,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发育性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70%伴智力落后。诊断并不困难,但误诊率极高。治疗以教育和训练为主,药物为辅的办法。预后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智力水平、更主要取决于治疗干预时机和程度。如果家长怀疑此问题,应及时咨询医生。
- 上一篇:儿科专家谈小儿黄疸怎么办
- 下一篇:电热毯会致不孕?专家:长期使用确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