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行为方式的不断变化,脂肪性肝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面临的新挑战。据报道,目前全球普通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为20%~30%,其中亚洲地区的发病率为12%~24%,且有上升趋势。据预测,未来10年将有50%的人有发生NAFLD的危险。可以说,和慢性病毒性肝炎一样,NAFLD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近年在国内外的肝病学术活动中,NAFLD已成为引起众多人士关注的热点议题。对于这种缺乏特效治疗方法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尽管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科研和临床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还有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状:
无论是酒精性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文献都早有记载,多属“湿阻”、“痰饮”、“痞满”、“胀满”及“积聚”诸证。本病多以痰湿之体,脾、肝、肾失养或虚损,及气血亏虚为内因,以过食肥甘、膏粱,感受湿毒或情志失调等为外因。其病机较为复杂,但多种因素导致湿、痰、瘀互结发为本病,久病气虚络阻可加重病情等已成为共识。
“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将NAFLD的中医病名定为“肝癖”。NAFLD临床所见证型颇多,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但以本病之主要病因、病机为依据,大致可归属为痰湿、瘀血、肝郁、脾虚,并初步提出辨证分型为:肝郁脾虚、痰湿阻滞证;痰阻血瘀、湿郁化热证;湿郁血瘀、肝阴不足证,并据此拟定多种组方用于临床治疗。
综观本病 各种治法及组方,不外健脾化湿、祛痰泄浊、化瘀通络、补益肝肾、益气养阴等,但在用药上却差别很大。使用的药物虽多为现代药理证明具有降脂作用的中药,但却涉及人参、绞股蓝、决明子、丹参、制首乌、泽泻、生山楂、枸杞子、茵陈、郁金、黄芩、生大黄、黄精、绿茶、薄荷等多味中药。所以,当前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概括起来是处于雷同的治法、不同的药味、不同的剂量、不同的疗效这样一个状态。
问题:
迄今为止,NAFLD的辨证分型尚缺乏统一的标准,目前虽以病因病机为主要依据,但还缺乏较为全面和客观的分型指标。具体来说,从中医证候、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组织学等角度探索本病的辨证分型的报道不少,但病例样本较少,各项指标的特异性、敏感性和相关性尚不清楚。
临床报道重复、缺乏权威性结论使治疗方案的验证困难重重。具体来说,部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报道不符合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的要求,如缺少对照组、诊断不可靠、疗效判定不合理、未排除可能干扰因素、无随访资料等,结论和疗效难以重复和认可。所谓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或报道,大多数是选用自拟复方加上水飞蓟素、多烯磷脂酰胆碱、维生素E、熊去氧胆酸或他汀类药物作为治疗组与西药比较,其疗效的差异较大,选用的客观指标亦不够先进。
当前,困扰NAFLD中医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治疗方案或制剂大同小异,缺少新的思路与方法,新中成药研发工作相对滞后。与慢性乙型肝炎相比,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的新药屈指可数。由壳聚糖配伍何首乌、茵陈、丹参、牛膝等中药的壳脂胶囊是治疗本病的一个新药,主治湿浊内蕴、气滞血瘀兼有肝肾不足的NAFLD。但对于该药的多数报道只是提到能暂时改善肝功能(ALT/AST)和血脂(TC/TG)等指标,整体疗效还不够满意,许多临床报道的疗效有所差异,难以得出肯定的结论。
此外,相关的实验研究和药理研究缺乏。一方面,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涉及诸多方面,无论从中医学或者现代医学角度,尚有许多不明之处;另一方面,中医文献中也较缺乏“肝癖”有关的内容,除痰、湿、瘀、虚证,是否还有其他病理因素参与,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的动物实验,从造模到药物干预及疗效判定,也都存在不同的观点。鉴于上述问题,中医药防治NAFLD还存在很大可以进一步深入探索的空间。
- 上一篇:28个批次基本药物不合格
- 下一篇:南方日报评论:纯乳禁香看似是“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