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健康网8月4日讯(通讯员施水泉) 最近,杭州已成为一个大火炉,最高气温38℃以上,有的地区还出现39℃以上。大热天,怎么办?不少骑车、步行上班者,使出浑身解数:遮阳帽、遮阳伞,深色长衣裤和墨镜等,以避烈日高温对身体的伤害。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中了暑!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今天,家住本市下城区的周女士,用电话向该中心健康教育所反映一件有关防暑的“怪事”:下班回家后,身上突然发热,还有头痛、关节痛,怕冷,在蒸笼似的环境里,全身也不出一滴汗……。她在家人的陪同下去医院就诊。医生在检查中,没有发现器质性疾病,但在进一步询问发病前后情况时,医生初步诊断,她“中暑”了。汪女士感到很冤,虽然是骑公交自行车上班,但是把身体裹得严严实实的,遮阳用具,防晒长衣裤和墨镜等一应俱全,到家后也是一头就扑到空调和电风扇前,吃冷饮和喝大量的冷水,冲凉水澡等,急速降温……。
“问题就出在这里!”专家指出,中暑,有中阳暑和中阴暑之分,起病的原因和症状都不相同。不少像周女士那样的市民,对防暑虽有一定了解,但由于对其形成和防控方式方法不对头,他(她)们未被极容易查觉的阳暑击倒,却中了阴暑的暗招。
专家进一步介绍说,中暑,是人对炎热的气候不能很好适应,体温调节中枢发生紊乱,散热机能发生障碍而发生的,中医对“中暑”还有特别的解释:中医谓中暑为“伤暑”,有阴、阳之分,“动而得之者为阳暑”(我们平时所指的中暑指此),而“阴暑”则是人们在炎夏过于避热趋凉引起,即所谓“静而得之为阴暑”。在受大热之后,急速降温也属此范畴。
由于多年健康教育的结果,我市各行各业的防暑降温工作普遍开展和防暑知识日益普及,广大市民生活、生产和保健条件已得到普遍改善,因“动”而致的中阳暑的病人已明显减少,如在烈日下劳作,长途赶路,或在高温、通风不良和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等,这样的病例已比前几年减少约60%。但另一类像周女士那样因“静”所致的阴暑病例,却在最近急骤上升,比以往增加3-5成。根本原因是人们在夏秋季大热天过于避热贪凉和急速降温,常在人们休息、睡眠或补充水分时行为不科学而发生。
目前,杭州的大热天气候才刚刚开始,为避免更多的人中阴暑,专家提出具体建议:
合理使用电扇和空调。高热季节,从高温环境进入住外室内或工作场所内,切记急速降温,图一时痛快;在睡眠、午休和纳凉之时,不要过于避热趋凉,特别是睡眠时要合理使用电扇,不对头直吹和强度过大,空调温度不要打得过低,保持在26-28℃(最好是比室外低3-5℃)。不要整日整夜地开空调。一般开2-3个小时停大半个小时。因为,长期在密闭的空调房间中不仅容易受凉,空气中滋生的致病微生物还极易使人患上其他疾病。
不用冷水迅即降温。从事体育运动或烈日下劳作回屋后,不要贪图痛快,立即用冷水冲澡或用冷水浇头等,急于将体温降下来,也不要将头部对着冷气直冒的空调直吹或立即快速进大量凉开水或冰镇饮料等。正确做法是,只须将身上的汗液擦干就行了,在皮肤温度慢慢退下来后再用温水洗澡。年老体弱、多病者更应如此。
夜间不露宿室外。不坐臥于阴寒潮湿之地,在树阴下、水亭中、阳台上和山(或防空)洞里乘凉的时间不应过长;夜间能尽量做到不露宿在外。
注意饮食与休息。因高热身体不适时应多饮水,饮食上要清淡,可常喝些稀饭、淡菜、菜汤、豆浆、水果汁等,每天吃些如梨、西瓜等性偏凉的水果;适当休息,并提倡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阴暑,是自限性疾病,一般可在一周内自愈。老弱少儿及孕妇等相对脆弱者更因多加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