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将迎来第十九个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亚洲糖尿病学会副主席杨文英在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协会、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等共同举办的“一起做更多,控制会更好,糖尿病友的新防线”活动中指出,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低,公众对于糖尿病治疗还存在着很多误区。为此,本版刊发一组文章,为公众介绍一些糖尿病的知识,解答关于糖尿病的各种疑问。
每10名成人即有1例糖尿病患者,中国已成为糖尿病死亡人数最高的地区之一。种种数据表明,控制糖尿病,控制血糖,刻不容缓。
我国血糖控制达标率不足三成
全球当前有近2亿9千万人患有糖尿病,如果不阻止糖尿病的蔓延,世界糖尿病人口在2030年前将达到4亿人以上。与此相对应的现实是,目前中国有9000多名糖尿病患者,近1.5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有2/3的患者糖尿病没有得到完全控制。
虽然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诊断率和治疗率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仅有不到1/3的患者血糖达标 。血糖达标率低不只是我国糖尿病防治的问题,也是全球糖尿病控制的一个难题。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在世界范围内,当前已有近2.9亿糖尿病患者,其中2型糖尿病占90%-95%,但80%以上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无法被控制在7%以内。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糖尿病并发症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血糖越高,并发症发生风险越高。2006年调查了中国30家三甲医院专科糖尿病中心发现,严重糖尿病眼病、卒中等并发症发病率持续升高。
多数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包括冠心病、中风、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心肌病等。从心血管医学的角度可以说,糖尿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
1型、2型糖尿病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冠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缺血常无症状,多支血管粥样硬化常出现于缺血症状和治疗实施之前。大多数2型糖尿病有胰岛素抵抗,常发生于胰岛素抵抗的代谢危险因素是致动脉硬化性血脂异常、高血压、糖耐量异常、促血栓状态。糖尿病还可致动脉硬化性血脂异常,大多数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异常伴有胰岛素抵抗。高血压是已明确的主要危险因素,增加冠心病和中风的危险性,并与糖尿病肾病有关。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呈正相关,提示血压升高也应列入胰岛素抵抗。当高血压与明确的糖尿病同时存在,常常是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肾病发生率升高。
血糖不是越低越好
在糖尿病治疗中,仅以降低血糖水平为目标是不对的,血糖并非越低越好。
其实,低血糖是血糖达标的最大障碍,一次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或由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一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所带来的益处,因此有高达19.2%糖尿病患者因为恐惧低血糖放弃达标。
一般认为,糖尿病患者血糖小于3.9mmol/L为低血糖。低血糖发作时的表现为发抖、心跳加快、头晕想睡、焦虑不安、饥饿、出虚汗、视觉模糊、四肢无力、头疼、情绪不稳定。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使用不当,血浆胰岛素浓度有明显峰值,不符合人体生理胰岛素分泌,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运动量增加,酒精摄入尤其是空腹饮酒,肾功能减退等都易发生低血糖。因此,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血糖达标,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当的降糖药物,才能安全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科学的自我管理是关键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方面应注意三大营养素: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应占全天总热量的50%-60%,主要来源为米饭、面包、馒头、面条、玉米等主食。蛋白质是维持生命和组成机体结构的重要物质基础,应占全天总热量的15%-20%,主要来源为瘦肉、鱼虾、蛋白、乳制品、豆类等食物。脂肪是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所必需的,但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应限量摄入,占全天总热量的25%-30%,主要来源为动物脂肪、烹调用油、坚果等食物。
糖尿病人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时候是可以食用水果的,但应将水果的热量计入每日总热量内。水果可以在两餐之间做加餐用,这样既不至于血糖太高,又能防止低血糖发生。含糖量相对较低的水果有:西瓜、苹果、梨、橘子、猕猴桃等,香蕉、红枣、荔枝、柿子等都是含糖量较高的水果。
运动治疗对糖尿病患者非常有益,但是不宜参加激烈的比赛和剧烈的无氧运动,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运动的时间应从第一口饭算起的饭后一小时开始运动,此时血糖较高,运动不易发生低血糖。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也可以进行运动,时间和内容可灵活选择。应避开药物作用高峰,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对于体重正常的患者,运动所消耗的能量要等于饮食摄入的能量,对肥胖和超重的人要达到减肥的目的,运动消耗的能量应大于饮食摄入的能量。年量在70岁以下,无严重合并症并在注意控制饮食的人,一天的运动量消耗在300千卡左右为宜。运动时自我感觉周身发热、微微出汗,但不能是大汗淋漓。
此外,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监测必不可少。自我监测是减缓和预防多种并发症的有效措施。血糖监测时间为:血糖水平很高者,有低血糖风险者(老年人、血糖控制较好者)需餐前检测血糖;空腹血糖控制良好但仍不饿能达到治疗目标者应在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胰岛素治疗者,特别是中长效胰岛素治疗者需在睡前血糖检测;胰岛素治疗已接近目标而空腹血糖仍高者需夜间血糖检测;出现低血糖症状及剧烈运动前后应及时检测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