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北医三院门诊中心治疗室关闭”的消息引发关注。该消息称,医院门诊三层中心治疗室关闭,不再开展各种注射及输液治疗。记者近期从北医三院证实了这一消息。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国家卫计委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系改革的相关精神,医院将重点收治危急重症患者,并引导平诊的慢性病人去社区接受治疗。
北医三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医药卫生体系改革包括急慢分治和分级诊疗。分级诊疗就是把一些该社区承担的任务交给社区,而三级甲等医院重点收治危急重病人。目前,作为三级甲等医院的北医三院所收治的危急重患者越来越多,非急诊或者非危重的患者也在不断涌入。据统计,北医三院现在日均门诊量达一万五千多人,在北京市位居前列,门诊就诊空间相对狭小,患者过于集中,易造成交叉感染等问题。
据了解,北医三院在海淀区内有41家对口支援单位,其中包括23家医联体成员单位,他表示,“医院在两年之前就对社区医院有无承接能力、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过调研。基层医院离病人家近,病人就医方便,那里的医生完全有能力对慢性病人进行输液治疗。”
上述负责人还表示,关闭门诊中心治疗室跟改变输液治疗疾病的理念也有关系。“患者都以为生病输液好得快,但从用药理念上来说是不对的,因此不能在三甲医院提倡这个事情。”他表示,“按照用药原则,一般来说能不用药尽量不用药,能少用就不要多用,能口服就不要输液。”
对于门诊中心治疗室关闭后,将作何安排的问题,上述负责人表示,治疗室关闭后,不再接收病情相对比较稳定的,如慢性疼痛、关节炎、类风湿等这些病情平稳、进展缓慢病人的输液治疗。下一步将优化流程,把门诊中心治疗室的功能进行重新划分。比如医院产科,经常存在孕妇为了做一个B超、复诊排很长队的情况;心脏病人也不适宜呆在拥挤的环境里,因此,会将这些科室考虑进去进行置换,把检查放在舒适的环境里面。精彩阅读:双向转诊助治疗 北京市属医院组建康复医联体
另据了解,在此之前,北大医院、航空总医院的门诊中心治疗室也进行了关闭。
相关阅读:分级诊疗后找专家看病更难吗?疑难病更容易挂到专家号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虎峰表示,当前百姓看病就医过多集中在大医院,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挂专家号难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治本之策,就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同时,建立分级诊疗体系,使医疗资源发挥最佳的效能。
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城市二级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等。这个工作目标不仅是分级诊疗的工作目标,也是医改工作的重要内容。
“分级诊疗的目标就是方便群众看病就医,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便捷服务,不会造成找专家看病更难的问题。”王虎峰说,过去,由于缺乏分级诊疗,经常出现患者有病乱投医的情况,既影响了诊治,又浪费了医疗资源。在分级诊疗体系下,患者是否需要转诊,转诊到哪家医院,找哪位专家合适,这些问题都会因为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起制度化的沟通机制迎刃而解,方便了患者就医。
文件提出“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特别提出“严控医院床位规模不合理扩张,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复诊和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等普通门诊,分流慢性病患者,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运行效率”。这对做好上下级医院之间的分工合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首先是疑难病症能够及时收治,目前大医院的病种结构特征不明显,有相当部分的普通病人在大医院就诊。因此,如何将应该收的病人收下,应转下去的病人能够转下,这是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是实现向下转诊。这是分级诊疗中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这个环节必须要打通,否则分级诊疗就无法运转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研究制定适应分级诊疗的诊疗标准,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病种目录,以病人的病情为依据,该上转的上转,该下转的下转,只有这样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抓住根本,才会产生积极效果。
医院管理专家左立安表示,分级诊疗推行后,各级医院所需要解决的病情不一样,使患者就诊人群得以“分流”,这种状态下,不会造成专家号难挂的问题。“相反,患有疑难病症的患者更容易挂到专家号,甚至患者本人不需要挂号,主治医生就会帮忙联系知名专家进行预约,这也与实行的知名专家团队模式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