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男子因为父母重病,与妻子离异导致产生了厌世情绪。三天进行了四次的自杀,最终还是死亡。自杀在生活中十分常见,那么你知道为什么会那么多人自杀呢?一起了解了解自杀者共有的心理特征。
男子3天自杀4次身亡
第一次自杀:吞12片安眠药
“警察快去找找,我弟弟要自杀!”17日21时许,大庆市公安局龙凤分局接到一个来自广东的报警,一男子称自己的弟弟王磊(化名)正要割腕自杀,“他说跟媳妇分了,不想活了,给我打电话道别。”敲王磊的房门,见无人回应便果断让服务员开门,只见一名男子跪倒在床边,地上有药盒,电脑桌上放着壁纸刀。
民警上前询问,男子正是王磊,“吃了一盒安眠药,大概12片……还要用刀割腕……”王磊已经语无伦次。民警叫来急救车,将王磊拉到大庆市人民医院进行抢救,经过一夜的救治,王磊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第二次自杀:吃药割腕一心求死
第二天18日9时57分,龙凤分局再次接到王磊哥哥的报警电话:“我弟弟又吃安眠药了,这回是24片,在三永湖附近。”社区六队民警范洪强立即赶到湖边查找,直到当晚17时许,才将昏迷的王磊找到,送医抢救后他再次逃离鬼门关。
第三次自杀:割腕自杀
19日8时许,龙凤分局接到报警,在澳龙小区有人割腕自杀。社区二队民警黄松棉、马勇刚立即赶到现场,发现一个男子躺在一栋楼门口,手腕上都是血,已经失去了知觉。
男子被送往大庆市第五医院,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随后,民警在该男子身上发现其身份证、离婚证和户口簿,正是连续自杀未果的王磊,他已经第三次逃离死神魔爪了。
第四次自杀:七楼一跃坠下当场身亡
然而,王磊很快再次出现在民警视线中,就在他第三次获救的当日18时许,龙凤分局再次接到报警,在龙一路一家诊所对面的七层楼顶,有人要跳楼。
社区三队民警张林、孙玉忠火速赶到现场,发现七层楼顶上有一名男子坐在上面。民警立即劝解,并请求消防部门支援。可惜的是,民警刚和消防部门沟通完,该男子便从楼上坠落,当场毙命。
经民警现场勘查确认,该男子就是连续自杀三次未果的王磊,楼顶还留有几个空酒瓶,王磊坠楼前有饮酒迹象,非他杀。经过民警调查得知,王磊今年34岁,家里还有重病的父母。
近期,因夫妻感情破裂,王磊和妻子离异,进而产生厌世情绪,且没有进行有效地排解,因此产生轻生念头,连续四次自杀。警方已联系到其家人,正在赶来处理后事。
延伸阅读:自杀共有的心理特征
1.矛盾心态
死亡对自杀者是既可怕又有吸引力的事。现实生活中许多有形无形的困难可以在死亡的幻想中得以解决和满足。但死亡必竟是可怕的,自杀者一面想解脱,一方面又向他人求助。
2.偏差认知
企图自杀者的知觉常因情绪影响而变得歪曲。表现为“绝对化”或“概括化”或两者交替。绝对化是指对任何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如此的信念。比如“我做任何事都注定失败”、“周围的人肯定不喜欢我”。“概括化”指以偏概念,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常常使人过分偏注某项困难而忽略除死之外的其他解决方法。比如“我考试作弊,我爸爸一定不会饶恕我,永远不再爱我”。“我有缺陷,别人都瞧不起我”,从而自暴自弃,自责自怨,自伤自毁。
3.冲动行为
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因情绪激动而导致冲动行为,一想到死马上就采取行动。他们对自己面临的危机状态缺乏冷静的分析和理智的思考,往往认定没办法了,只有死路一条,思考变得极其狭隘。
4.关系失调
自杀者大多性格内向、孤僻、自我中心,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当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爱护,缺乏朋友师长的支持与鼓励时,常常感到访径无助,最后变得越来越独,进入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失去自我价值感。
如何预防自杀心理的产生
1.心理危机干预门诊
为了减轻这些人的内心痛苦,给他们提供一个倾诉和相互交流的场所,使他们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今后的生活。为自杀未遂者和其它心理危机的个体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或者以参加小组讨论的形式提供心理治疗服务。同时为精神疾病患者将提供药物治疗和其它心理治疗。门诊服务可以组建一个向自杀者的家人和朋友提供服务的支持小组,为更多的轻生者和亲友以及不同家庭却有着同样经历的人,提供心理支持,为来自不同地区、在这里将积压在心底的痛苦宣泄后使情绪得以舒缓。
2.拨打热线电话服务
热线电话服务是通过热线电话处理心理危机,包括对有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干预。心理健康热线电话是公共卫生中处理心理危机的一种干预方式,目前在全国各省市的教育和卫生等系统都设立了心理健康热线电话。心理危机是由急性心理应激事件引起的心理反应,心理应激事件包括个人的健康和经济等方面的问题,也有家庭方面的恋爱婚姻问题、人际关系不良,家庭成员权利、责任和义务的分配,分居、离婚和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和家庭暴力等事件。
3.建立处理心理危机的应急队伍
当人们面临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时候,都会出现心理危机,例如公共卫生爆炸、火灾或其它突发事件。这些灾难事件会对人体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和严重的心理创伤,甚至导致死亡或重伤。处理灾难后心理创伤需要一支快速反应的应急队伍,应该组织大学、医院和社区的社会学、心理学、预防医学和精神医学等专家,共同建立处理心理危机的应急队伍,随时待命为心理危机提供紧急服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