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农家子弟王小林,大学毕业14年,不做不吃,手停口停,最终饿死在家中。这一次,知识不仅没有改变命运,反而引领着从小聪明、优秀,一直是班长和三好学生的孩子,一步一步走向了死亡。
应试教育是一大痼疾,这是不争的事实。所谓的精英教育,似乎从未认定过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本身就是一种成功。然而,正如谢有顺在《大学人文教育的忧思》中所说,“体制的问题,历史积弊的问题,社会风习的问题,以及整个国家的价值迷茫的问题”,不能统统由教师来承担,即使全部由大学来承担也有失公允。
事实上,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全社会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大学最热门的专业一是有用,二是赚钱,学习“文史哲”专业基本就是失业的代名词。现实社会的急功近利和发财就手,促使大学乃至政府、大众都有只重视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倾向,而遗忘了人文精神。致使“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有做事的能力,而未必有做人的魅力,有技能,而缺少价值信念,满足不了社会对一个大学生本该有的精神期待。”
从这一角度说,马加爵、李扬、王小林等就不仅仅是个人悲剧,而其间有个案中的共性。像王小林这样的大学生,不仅游手好闲,还把母亲打到骨折,对于早早辍学支撑他读书的姐姐,内心没有半点内疚,不要说知识没有换来他的悲悯之心,根本就是泯灭了人性。
李政道说,他一辈子做人做事的原则,以杜甫“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两句诗为准则。杨振宁说,童年时父亲请人每周五给他讲两个小时的《孟子》,对他人生的整个思路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远比那时候找一个人教他微积分有用得多。这些都是谢有顺在文中所举的例子,不禁让人感慨,甚至可以说如若没有坚实的人文思想,还会出现那么伟大和杰出的科学家吗?总之,说来说去,又回到那个原始的问题,就是如何做人。
可以说,王小林走上生活之路是没有半点精神储备的,所以他没有能力解决现实中的任何一点问题,包括衣食住行,成为废品。这个极端的例子不得不令我们反思,一个没有人文情怀的民族,前景是多么的令人担忧。(张欣,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广州市作家协会主席)
- 上一篇:性格与疾病有关系 A型C型性格更容易致病
- 下一篇:心理研究 激情过后男女想做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