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在一次公开讲话中指出,“千金难买老来瘦”这一传统观念并不科学。他强调,老年人不应盲目追求消瘦,适当补充动物蛋白对健康寿命有积极影响,并引用大量研究表示,身体稍微胖一点的老年人,反而可能更长寿。这一观点刷新了许多人对老年体重的认知。
一、为什么不能盲目追求“老来瘦”?
很多人认为年纪大了瘦一点可以“减轻负担”,避免“三高”。但其实,过度消瘦可能带来更多风险:
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
老年人消化吸收能力本就较弱,如果刻意节食、拒绝吃肉蛋奶,容易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蛋白质是维持免疫细胞功能的基础,缺乏会使人更容易感染疾病,恢复也更慢。
肌肉流失,增加跌倒风险
肌肉需要蛋白质和适量能量来维持。如果体重过低,往往伴随肌肉量减少,导致四肢无力、平衡能力变差,跌倒甚至骨折的风险显著上升。而老年人一旦骨折,卧床恢复期间可能引发更多并发症。
能量储备不足,难以应对疾病
稍微多一点的脂肪其实是一种能量储备。在生病、手术或应激状态下,身体需要更多能量和营养来支撑恢复。太瘦的人往往储备不足,康复速度更慢。
二、为什么“微胖”可能更长寿?
多项研究显示,BMI(身体质量指数)在正常偏高区间(例如24–27)的老年人,往往死亡率更低。这被称为“肥胖悖论”——虽然肥胖对年轻人有害,但对老年人来说,稍高的体重反而可能成为一种保护。
更好的营养储备
微胖代表营养状况较好。尤其是在应对急性疾病(如肺炎、手术)时,足够的脂肪和肌肉可以提供能量和代谢支持,帮助身体渡过难关。
更强的抗炎症能力
脂肪组织并不只是“赘肉”,它也在内分泌和免疫调节中发挥作用。适量的脂肪有助于维持激素平衡,降低某些炎症水平,而慢性炎症是很多老年疾病的共同特征。
更好的骨骼和关节保护
适度脂肪对骨骼有缓冲和保护作用,尤其在关节处。太瘦的人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和关节磨损。
三、老年人应该如何管理体重?
钟南山院士特别提到要“补充必要的动物蛋白”,这并不是鼓励盲目增重,而是强调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优先保证优质蛋白摄入:每天适量摄入鸡蛋、牛奶、鱼肉、瘦肉等,防止肌肉流失。
体重不宜过低也不宜过高:建议BMI保持在22–26.9之间(亚洲老年人标准),定期测量体重和腰围。
结合适度运动:力量训练(如举小哑铃、深蹲)和有氧运动(快走、太极拳)结合,维持肌肉量和心肺功能。
定期体检,个性化调整:如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而不是一味追求“瘦”。
结语:
健康长寿的关键不在于“瘦”,而在于“适”。钟南山院士的提醒正是希望我们打破陈旧观念,用科学方式看待衰老与体重。营养充足、体态稳健、心情开阔,才是真正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