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峨眉山景区上演了一场“特殊登山”:一位体重263斤的游客花费22100元,聘请9名轿夫轮流抬滑竿,耗时10小时完成往返42公里的登山行程。这一事件引发网友热议,有人感叹“有钱任性”,也有人质疑“是否值得”。抛开争议,我们更需关注一个核心问题:超重人群强行爬山,对身体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超重人群爬山:膝盖的“极限挑战”
普通人在平地行走时,膝关节承受的重量约为体重的2-3倍;而登山时,这一数值会飙升至5-8倍。以263斤的体重计算,这位游客每迈出一步,膝盖需承受近半吨的冲击力。更危险的是下山过程——瞬时冲击力可能突破关节软骨的承受极限,加速磨损。
骨科医生指出,超重人群的膝关节本就因长期负重处于“亚健康”状态,登山相当于在受损的关节上“雪上加霜”。曾有网友分享经历:“去年登山后膝盖疼了两个月,检查发现半月板损伤。”而这位游客的体重远超常人,其关节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二、心肺功能的“双重暴击”
登山是典型的高耗氧运动,心脏需加速泵血以满足肌肉需求,肺部则需更用力呼吸。对于超重人群而言,心肺系统本就因脂肪堆积而负担加重,登山时更易出现呼吸急促、心跳过速,甚至诱发心绞痛、脑中风等风险。
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建议,超重者每周应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以促进健康,但需循序渐进。而直接挑战长距离登山,无异于让一辆超载的卡车强行爬坡,后果不堪设想。
三、超重人群的“运动安全指南”
若超重者仍想通过运动改善健康,需遵循以下原则:
选择低冲击运动
游泳、骑自行车、椭圆机等运动可减少关节压力。例如,游泳时水的浮力能分担体重,降低膝关节受力。
控制运动强度与时间
每周运动3-5次,每次40-100分钟,强度以“能说话但不能唱歌”为宜。可尝试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通过短时间爆发运动提升代谢,但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重视力量训练
增加肌肉量可提高基础代谢率,帮助减脂。建议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重点锻炼大腿、臀部和核心肌群,以增强关节稳定性。
运动前全面体检
登山前需评估心肺功能、关节状况及血压、血糖等指标。若存在膝关节损伤、冠心病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应避免登山。
四、超重人群的健康管理:不止于运动
超重不仅是体型问题,更是慢性病的“温床”。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18岁以上成年人中,41%体重超标,9%伴有肥胖。超重人群患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2-3倍。
管理体重需“运动+饮食”双管齐下:
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比例,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
行为: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保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刺激饥饿素分泌,导致食欲增加。
心理:超重者常因体型焦虑而放弃运动,可设定小目标(如每月减重1-2公斤),逐步建立信心。
- 上一篇:被两种蛇同时咬伤的大叔血清过敏 目前救治后暂无大碍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