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东省正在经历一场与蚊子有关的“硬仗”。7月30日,一则关于“放蚊子灭蚊子”的新闻引发热议:由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副教授张东京带队的团队,在佛山市三水区南山镇,主动释放了一种名叫“华丽巨蚊”的幼虫,让它们去捕食传播疾病的伊蚊幼虫,试图用“以蚊治蚊”的方式,阻断基孔肯雅热的传播。这个听起来有点科幻的做法,其实背后藏着严谨的科学原理。
张东京副教授介绍,华丽巨蚊是伊蚊的“天敌”,两种蚊子的幼虫都生活在相似的水体中,而华丽巨蚊的幼虫会主动捕食伊蚊的幼虫。一只华丽巨蚊从出生到羽化,至少可以吃掉80至100条伊蚊幼虫。这种巨蚊长大后并不会叮咬人和动物,它们靠吸食植物汁液和花蜜为生,因此释放这种蚊子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
这波“科技灭蚊操作”,可以说把广东的蚊虫防控带到了一个全新等级。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放蚊子吃蚊子?背后的原理又是什么?伊蚊到底有多“毒”?基孔肯雅热又是种什么病?咱们一起来科普一下。
一、为什么“放蚊子灭蚊子”?
这听起来有些反直觉,但实际上是一个“以害治害”的生态治理方法。传统的灭蚊方式主要包括喷洒杀虫剂、清除积水等,但有一些偏僻角落或自然水体,根本无法彻底清除蚊子孳生地。而蚊子繁殖速度快、抗药性强,仅靠药物已很难做到彻底清除。
这时候,“生物防控”就成了更可持续、精准且绿色的解决方案。
华丽巨蚊(Toxorhynchites splendens)的优势在于:
幼虫专吃其他蚊子的幼虫,尤其是伊蚊;
成虫不吸血,对人畜无害;
繁殖能力强、存活率高;
可精准作用于蚊虫孳生地,不破坏生态平衡。
通过释放这种“捕蚊冠军”,科学家们希望在不依赖化学药剂的情况下,减少伊蚊数量,从而控制由伊蚊传播的疾病,包括登革热、黄热病和本次重点关注的基孔肯雅热。
二、伊蚊到底有多可怕?
伊蚊,特别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多种病毒性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被称为“病毒快递员”。它们靠吸血来获得蛋白质,进而产卵。当它们叮咬被感染的人后,就可能将病毒带到下一个“目标”身上。
伊蚊能传播的主要病毒包括:
登革热病毒:高热、骨痛、皮疹,严重可致命;
寨卡病毒:影响胎儿发育,导致小头畸形;
黄热病毒:可引起严重肝功能衰竭;
基孔肯雅病毒:引起高烧和剧烈的关节疼痛,有时症状可持续数月。
这些病毒目前都没有特效药,防控的重点就是:控制蚊子,阻断传播。
三、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是一种由伊蚊传播的急性病毒性疾病,最早在1952年发现于非洲,近年来在热带和亚热带国家频发。
常见症状包括:突发高热(通常达39℃以上)、头痛、皮疹、剧烈关节痛(这是其最典型的症状,甚至影响日常活动)、眼睛不适、呕吐、全身乏力等。
大部分患者在7至10天内恢复,但有些人,尤其是老年人或患有基础病者,关节痛会持续数周到数月,影响生活质量。
是否致命?
一般来说,基孔肯雅热的死亡率较低,但对于体弱人群可能造成严重并发症。由于尚无特效治疗,主要靠支持性疗法,比如退烧止痛、补液等。因此“防蚊”就是最有效的“疫苗”。
四、如何预防伊蚊传播疾病?
虽然“放蚊吃蚊”是一种新手段,但我们每个人也可以参与日常的防蚊、灭蚊行动:
清除积水:花盆托盘、废弃轮胎、瓶盖等地方积水是蚊子的温床;
使用蚊帐、纱窗、驱蚊液;
穿长袖衣裤,避免暴露皮肤;
注意室外活动时间:伊蚊在白天尤其是早晚更活跃;
外出旅游前了解疫情信息,特别是前往热带地区时要提高警惕。
结语
广东此次“放蚊灭蚊”的举措,让我们看到了科技在防疫战中的巧思与智慧。面对传播能力强、致病风险高的伊蚊,单靠传统手段已难以为继。引入“天敌”控制其数量,是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有效方式。
当然,科技是一方面,我们每个人的防护意识同样重要。只有全民参与、共同防控,才能真正筑牢防线,让病毒没有“快递员”,让基孔肯雅热无处可传。让我们一起,为健康生活加一道科技与常识的“双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