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烧来袭,不少人会陷入纠结:到底要不要吃退烧药呢?医生给出了明确答案,体温达到一定标准才需用药。别盲目用药,了解正确的处理方式,才能让身体更快恢复,下面来深入了解一下。
了解低烧的范围
低烧的定义:医学上,低烧是指体温在37.3℃-38℃之间。这是身体免疫系统在与病菌斗争时可能出现的一种正常反应。当身体受到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侵袭时,免疫系统会被激活,体温调节中枢会将体温调高,以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更好地对抗病原体。
常见引起低烧的原因:引起低烧的原因有很多。感染性因素是较为常见的,比如普通感冒、流感初期、扁桃体炎等。非感染性因素也不少,像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身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加,从而导致低烧;风湿热、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也可能引发低烧;此外,环境温度过高、剧烈运动后、女性生理期等,也可能出现生理性的体温轻度升高。
低烧时是否用药的判断
一般情况不建议用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低烧状态下,身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有能力应对病原体。此时盲目使用退烧药,可能会干扰身体正常的免疫反应,影响免疫系统发挥作用。而且退烧药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可能会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负担。例如,常用的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肝损伤。所以,如果只是单纯的低烧,没有其他严重不适症状,如头痛剧烈、呼吸困难、精神萎靡等,不建议马上吃退烧药。
观察症状综合判断:除了看体温,还要观察其他伴随症状。如果低烧伴有咳嗽、咳痰,且痰液颜色异常,如黄色、绿色浓痰,可能提示有肺部感染,需要进一步检查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用药;如果出现腹痛、腹泻,可能是胃肠道感染,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症状严重时也需要就医用药。另外,对于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由于他们的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即使是低烧,也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比如儿童体温在37.5℃-38℃之间,但精神状态不佳,哭闹不止,或者伴有呕吐、抽搐等症状,就需要及时就医。
超过什么温度需要用药:一般来说,当体温超过38.5℃时,通常建议使用退烧药。因为此时身体可能会因为高温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如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惊厥等情况。常用的退烧药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的儿童和成人,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儿童和成人。使用退烧药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剂量和用法使用,不要超量。
低烧时的正确处理方法
物理降温:物理降温是低烧时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可以用湿毛巾敷额头,水温一般在32℃-34℃为宜,每5-10分钟更换一次。也可以用温水擦拭身体,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还可以使用退热贴,它能持续散热,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
补充水分和营养:发烧会使身体水分散失增加,所以要多喝水,以温开水为宜,也可以喝一些淡盐水,补充电解质。同时,要保证营养的摄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鸡蛋羹等,为身体提供能量,帮助恢复。
注意休息:充足的休息对于身体恢复至关重要。发烧时身体比较虚弱,需要更多的能量来对抗疾病,所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休息环境要安静、舒适,温度和湿度适宜。
低烧时是否需要吃退烧药不能一概而论。首先要了解低烧的范围和常见原因,然后综合体温和伴随症状来判断是否用药。一般情况下,低烧且无严重不适时不建议马上用药,可先采取物理降温、补充水分和营养、注意休息等措施。当体温超过38.5℃,或者伴有严重不适症状时,应及时使用退烧药并就医。正确处理低烧问题,才能更好地呵护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