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大暑,酷热难耐,大家总会好奇它是不是一年里最热的时段。要明确这一点,得结合气象学知识和实际情况。一方面,大暑的太阳辐射强;另一方面,大气环流等因素也影响着气温。接下来为你揭晓真相。
大暑的气候特征
高温酷热:大暑通常出现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从太阳辐射角度来看,在这个时期,太阳高度角较大,阳光直射地面的程度较高,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多。而且,在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大暑期间日照时间较长,这使得地面吸收的热量不断累积。一般来说,在大暑时节,我国很多地区的气温常常会达到35℃以上,甚至部分地区会出现40℃的高温天气。例如,新疆的吐鲁番盆地,在大暑期间就经常出现极端高温,成为我国著名的“火洲”。
多雨潮湿:大暑时节也是降水较为集中的时期。在我国的季风气候区,夏季风带来了大量的水汽,当暖湿气流与冷空气相遇时,就容易形成降水。这种高温与多雨的天气特点相结合,使得空气湿度增大。人们会感觉闷热异常,就像身处一个巨大的蒸笼中。在南方的一些城市,如广州、福州等,大暑期间的空气相对湿度常常能达到70%-80%,这种高湿度的环境会让人体的汗液难以蒸发,从而加剧了炎热的感觉。
与其他时段气温对比
小暑:小暑是大暑之前的节气,时间在每年7月6-8日。虽然小暑也开始炎热,但与大暑相比,气温整体要稍低一些。在小暑时节,太阳辐射能量还在逐渐增加,地面热量的累积还未达到最大值。一般情况下,小暑期间的平均气温比大暑要低2-3℃左右。而且,小暑时的降水相对大暑来说没有那么集中,空气湿度也相对较小,所以人体感觉的炎热程度没有大暑那么强烈。
处暑:处暑在大暑之后,时间是每年8月22-24日。处暑意味着炎热即将过去,此时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太阳辐射强度减弱,地面接收到的热量开始减少。同时,北方的冷空气开始逐渐活跃,气温会逐渐下降。虽然在处暑初期,部分地区可能还会出现“秋老虎”天气,但总体来说,气温已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与大暑时的酷热相比,处暑的天气相对凉爽一些。
影响最热时段的其他因素
地理因素: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对气温有很大影响。在沿海地区,由于海水的比热容较大,升温慢、降温也慢,所以沿海地区的气温变化相对较为缓和。即使在大暑期间,沿海地区的气温也不会像内陆地区那样极端高。例如,青岛、大连等沿海城市,在大暑期间的气温一般比同纬度的内陆城市低3-5℃。而在一些盆地地区,如四川盆地,周围的山脉阻挡了空气的流通,使得热量不易散发,所以在大暑时往往会比其他地区更热。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的变化也会影响气温。在某些年份,当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且稳定控制某一地区时,该地区会出现持续的高温天气。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在下沉过程中会增温,而且天气晴朗少云,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面,使得气温不断升高。相反,如果大气环流出现异常,有冷空气南下或者有台风等天气系统影响,那么即使在大暑期间,气温也可能不会达到很高。
综上所述,大暑通常是一年中非常炎热的时期,但不能绝对地说它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从普遍的气候规律来看,大暑具有高温酷热、多雨潮湿的特点,其气温往往高于小暑和处暑等前后节气。然而,由于地理因素和大气环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最热的时段可能会有所差异。在沿海地区,大暑的炎热程度可能相对较弱;而在某些特殊年份,当大气环流异常时,其他时段也可能出现比大暑更热的情况。所以,判断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量。
- 上一篇:大暑节气怎样养生?这些方法很实用
- 下一篇: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有哪些?快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