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发生67例猝死病例 急救医生提醒注意发病预兆
眼下北京正值三伏天,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北京急救中心8月以来已经接诊67例猝死病例。专家提醒,闷热天气下,有心脏病史以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患者应提高警惕,预防猝死。
尽管猝死发病突然、无法预测,但并非所有的心源性猝死都毫无预兆。有研究显示,8成患者在猝死发生前有过不同程度的预兆,如出现心绞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
急救医生提醒,如果突然出现胸痛、出冷汗、呼吸困难、头晕,很可能是猝死发生的预警信号。一旦有梗死前兆,家属不能忙于搬运病人,而应让病人就地安卧,不要翻身,不要让患者说话、走动,也不要摇晃病人。如果患者身边有急救药物,应及时帮助其服用,并迅速拨打120,请求急救人员来处理。
“猝死”也叫急死。看来貌似健康的人或病情经治疗后已稳定或正在好转的患者,在很短时间发生意想不到的非创伤性死亡,往往来不及救治,因此又称为急症,关于从症状出现到死亡历时多长定为“猝死”的标准,各家意见沿不统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为6小时以内。而“猝死”死的高峰则是在起病后一小时内,因此一些心脏病学家认为发病后一小时内死亡作为“猝死”标准。
99健康小百科:
“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脏病,其中又以冠心病最常见。
多数人“猝死”前无明显预兆,或在正常活动中,或在安静睡眠中。有些病有以前有过心绞痛发作史,心绞痛又突然加剧,表现为面色灰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特别出现频繁的室性早搏,常为“猝死”先兆。有的出现原来没有的症状,如显著疲乏感、心悸、呼吸困难、精神状态必变等。随后,由于心跳骤停,面部表现神志不清,高度紫绀、痉挛、瞳孔固定而扩大,或出现几次喘息样呼吸而进入临床死亡。如果不及时发现及时进行心脏复苏抢救,或抢救无效,病人可很快(约4-6分钟)进入不可逆的生物学死亡。
“猝死”的防治:
关键是积极防治冠心病,控制其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如认真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戒烟洒。避免长时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和情绪激动,培养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出现心绞痛或心律失常时认真医治。
由于“猝死”多数在家中或正常工作及日常活动中发生,或在睡眠中发生,因此,争分夺秒、即时的现声救护非常重要,往往可挽救其生命或争取一定的抢救缓冲时间。一旦发现猝死病人,应立即使其平卧在床上或地上,进行现场救护,严禁搬动,马上进行心肺复苏术,一面速请就近医院前来救治。只有当病人呼吸、心跳复后才能以妥善方法护送到医院继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