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李志雄讲述寻亲70年。
弟弟两度被卖至外地,古稀之年重返故地竟辗转找到失散哥哥。
DNA鉴定为亲兄弟。
广州番禺沙湾渡头村, 一段70年前卖儿送女的辛酸往事在70年后,终于有了一个完满的结局。战乱年代家破人亡,两度被卖至外地的男孩,在古稀之年重返故地,竟然辗转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生哥哥。七十载人世沧桑,兄弟俩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当年垂髫小儿如今成了黄发老者,兄弟见面不相识,最终借助医院的DNA鉴定,确定了双方亲兄弟的身份。
70多年前,广州番禺沙湾渡头村,原本相亲相爱的哥哥大根和弟弟细根被迫分离。弟弟两度被转卖,经历70载沧桑后回到故里,最没有想到的是,能重遇亲生哥哥。DNA鉴定为亲人解开心结……
李志雄回忆,他的祖父辈在当地有些家业,有田地鱼塘当铺,既养猪养鱼也做贩米生意。可到他父亲李子光这一辈,家业败光,生活艰苦。
李志雄在1931年出生,有一个弟弟,可惜旋即夭折,另一个弟弟李列均小他五岁,还有个妹妹阿珠再小两岁。在家里,哥哥的乳名是大根,弟弟的乳名是细根,这两个名字也写进了李家的家谱里。李志雄只读过几天私塾,弟妹没有读过书。李志雄10岁时,父亲在一处老屋内饿死,撇下孤儿寡妇。
“那时候经常吃南瓜稀饭,每天两顿饭,好像从来没有吃饱过。”李志雄说,母亲为了活命,带着三个孩子投奔市桥的娘家。老人坚持认为,母亲对这三个孩子都很疼爱,上街时都要兄妹拉着手走。
70年前 母亲含泪送妹卖弟
由于娘家的日子也不好过,婆婆建议妈妈把孩子送人抚养或卖掉。“那时穷人家卖儿卖女的好常见,卖掉一个就是放他一条生路,不得已啊!那时候婆婆也想过把我卖掉,可我死活不干就算了。”李志雄说,母亲最先把妹妹送给了娘家的一个亲戚,留了一张字据,写着“收银十元”,可他强调说,“这只是送养,不算卖掉的。”
接下来轮到弟弟。李志雄永远记得那一天,母亲带着他和六岁的弟弟一起,来到附近一处茶楼。母亲交给对方一张早前托人写好的卖身契,收下了对方的一点钱和一点米,接着弟弟被领走了。兄弟俩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却一个也不哭,只有母亲的眼角流下泪。老人只记得,弟弟卖给了番禺新造的陈家,没留下一个具体地址。没过几年,母亲也因为瘟疫去世了。
沉浮 兄弟寻亲70载无音信
70年后回头看,由于没有留下一家人的照片,兄弟俩的记忆都很模糊。李志雄的印象中,弟弟个子较小,不大爱说话,小时候因为不听话,父亲拿烟斗在弟弟的右胳膊上烫了一个疤。
李志雄和妹妹一直保持联系。上世纪50年代中,妹妹阿珠跟着养母到香港定居,兄妹俩的通信也未中断,可失散的弟弟却始终没有任何音信。李志雄从军后回到家乡,分配到萝岗医院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他曾到番禺新造寻访多次,可是当年买人的陈家早已迁走。
老人不知道的是,弟弟李列均此时已经改名叫谢火秀。在河源的山区农村定居安家后,李列均一直想找回失散的亲人,可他被卖时只有六岁,只记得老家是沙湾渡头村,连父母和哥哥的名字都忘掉了。他曾给渡头村写过很多封信,不是石沉大海,就是原信退回。他曾托到番禺务工的老乡帮忙打听,也是没消息。
当年被卖时瘦弱的孩子,务农70年,变成了黑瘦硬朗的老者。为了让老人在晚年再看一眼老家,今年5月1日,其子谢林新带着75岁的父亲谢火秀回到了沙湾渡头村。老人印象中的鱼塘、当铺、碾米机、大拱门都变了样。谢林新说,当父亲看到村中祠堂一如从前,不禁流下了热泪。
谢林新也试着帮父亲散发寻人启事,虽然并不抱多大希望,但冥冥之中似有天意,他们找到了手写的李氏族谱,找到一位远房堂伯母,对方把谢氏父子寻亲的消息转告李志雄的儿子李灿威。
李灿威决定代父亲去认一认。临出发前,李志雄特意嘱咐道,“记住:胳膊上有疤的,才是你亲叔叔。”结果,李灿威真的在老人胳膊上发现了一小块疤痕。
哥哥:十年军旅出生入死
弟弟:两次被卖一世务农
兄弟二人自年幼分别后,各自开始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弟妹先后送人卖掉,母亲病逝,李志雄成了孤儿,从此给人打工挑水换口饭吃。1944年,少年李志雄走在街上,被当地土匪抓了壮丁,此后永远离开了渡头村老家。日本战败后,他被编入国民党第65军,成了正规军的一员。此后从广东北上,经历多次战役。最后在1949年6月的陕西扶眉战役中,李志雄所在的连队投诚,他成了解放军,所在部队编入西北军区第一野战军,由彭德怀指挥。他在机炮连,参与解放大西北。
十余年军旅生涯,李志雄总结道:他所经历的战役中,最危险的无疑是攻打兰州一役。攻打兰州时,对手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家军的骑兵队,战场是沙漠戈壁,战役耗时半个多月,战死很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部队先是留在高台县搞生产,抗美援朝开始,部队开赴朝鲜战场,这是他记忆中最辛苦的战场。“每天要步行一百多公里,为了躲避敌人飞机,部队只能白天不走晚上走,晴天不走雨天走。”老人大腿被弹片击中过,所幸的是,战争结束后,他于1955年转业回到广州。
弟弟:两次被卖一世务农
虽然不像哥哥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弟弟被卖后也并不顺遂,甚至死里逃生。老人对早期的记忆很模糊,只隐约记得,在被卖到番禺的这户陈姓人家之后,对方也无力抚养,后来流落到位于河源的东江上游。
在东江上游,李列均以撑漂流木筏勉强糊口,可身体瘦弱,难以谋生。当地的一位谢姓阿公见他可怜,决定收养他。大约11岁时,两家再次签了卖身契,他被正式卖入谢家,从此改名谢火秀。此后,他在当地山区农村娶妻生子,一辈子务农为生。
让人称奇的是,两家命运也有相通之处。谢火秀的大儿子,也像他那此前素未谋面的大伯一样,从军十余载,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并最终帮父亲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兄妹。
DNA鉴定是亲兄弟
“既然来了,就去看望一下老人吧!”谢火秀在两家儿子的陪同下,到医院探望李志雄。初次见面,谢火秀本就少讲话,说的又是客家音,丝毫听不出渡头村乡音,而且经常是儿子在转述。即使如此,二老见面还是分外亲,李志雄觉得两人有点像,而弟弟长得更像父亲一些。在家人支持下,两个老人决定做DNA鉴定。
5月中旬,两位老人在儿女陪同下,到广医三院申请DNA鉴定。6月初,李灿威到医院取回鉴定结果,显示二老的血液100%配对。就在几天前,这对年逾古稀的兄弟俩回到沙湾渡头村,宴请80多名亲属和乡亲。
宴会上,久别七十载的兄弟一直坐在一起。虽然话不多,可弟弟总是挽着哥哥的胳膊不松手。儿女们送上一个金色牌匾,上面写着大大的一个字——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