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远不止“出汗多”“晒黑了”那么简单。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很容易引发脱水、中暑,甚至发展为严重的热射病。尤其是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更需特别注意。做好防护,关键就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管理。以下10条注意事项,人人适用,帮助你远离“高温病”。
一、出门避开最热时段
每天中午11点到下午4点是一天中最热的时段,应尽量避免在这个时间段外出。如果必须外出,建议找阴凉处短暂停留,避免阳光直射。
二、穿着要轻薄、透气
高温天气,衣物选择很关键。建议穿浅色、宽松、纯棉或吸湿透气的材质,避免深色衣物吸热,加剧体温升高。户外活动建议戴帽子、遮阳伞等进行防晒。
三、及时补水,不要等口渴
高温出汗多,容易脱水。不要等口渴才喝水,应小口多次饮水,每小时建议摄入200~300毫升。出汗多的人还可适当补充含电解质的饮料,避免低钠引起抽筋。
四、空调温度不宜太低
空调虽凉快,但设置温度过低容易造成冷热交替,引发感冒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建议将室内空调温度设定在26℃左右,避免对着空调直吹。
五、警惕室内闷热环境
长时间在封闭、不通风的室内,即使不开空调也可能中暑。应定时开窗通风,使用电扇、换气设备降低室内湿度和温度,尤其是老年人独处时更需注意。
六、慎重安排高强度运动
高温天气运动应选择清晨或傍晚,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运动前后要适当补水,并控制运动强度,避免因体温升高诱发热衰竭。
七、不宜暴饮冰水
虽然冰水能迅速降温,但大量饮用可能刺激胃肠道,导致腹泻或胃痛。推荐饮用常温或稍凉的水,也可适量饮用绿豆汤、淡盐水等传统清暑饮品。
八、合理作息、避免熬夜
高温天气容易让人烦躁、失眠,长期睡眠不足会降低身体调节能力。建议规律作息、早睡早起,午间可适当小憩,有助于恢复精力和增强免疫力。
九、照顾好高风险人群
老年人、婴幼儿、孕妇和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对高温更敏感。家属应密切关注他们的状态,确保室内温度适宜、水分摄入充足,尽量避免独处或高温外出。
十、发现中暑迹象要立刻处理
出现头晕、乏力、出汗减少、皮肤干热等症状时,应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适当补水、冷敷。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出现意识模糊,应尽快就医处理,防止发展为热射病。
不把高温当回事,吃亏的可能就是健康。掌握正确的避暑知识和生活方式,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基本的保护。天气再热,也挡不住你科学生活的步伐。这个夏天,愿你清凉一整季,安然度酷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