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常感到脚后跟疼却不知原因?其实这背后有4种常见病因。长期不合理的运动或工作模式会损伤脚后跟;一些疾病会引发疼痛症状;不合适的鞋子会直接影响脚部健康;身体营养元素的缺失也可能是诱因。接下来具体了解。
长期劳损
运动过度:长时间进行高强度的运动,如长跑、跳绳等,会使脚后跟承受过大的压力。脚部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受到冲击,跟腱、足底筋膜等组织反复被牵拉,容易出现微小的损伤。日积月累,这些损伤逐渐加重,就会导致脚后跟疼痛。比如专业运动员或经常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由于运动强度大、频率高,脚后跟疼的情况较为常见。
久站或久行:长期从事需要久站或长时间行走工作的人,如教师、售货员等,脚后跟长时间处于负重状态。身体的重量持续压迫脚后跟,会使局部血液循环不畅,组织缺氧、缺血,代谢产物堆积,从而刺激神经引起疼痛。而且久站或久行还会使足底筋膜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发足底筋膜炎,进一步加重脚后跟疼的症状。
疾病因素
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是连接脚跟和脚趾的一层坚韧的组织,当它受到反复的牵拉和损伤时,就会引发炎症,即足底筋膜炎。患者通常在早晨起床或长时间休息后迈出第一步时,脚后跟会感到剧烈疼痛,行走一段时间后疼痛可能会有所缓解,但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疼痛又会加剧。这是因为足底筋膜在休息时处于放松状态,突然受力会引起炎症部位的疼痛,而行走一段时间后,筋膜得到一定的舒展,疼痛会减轻。
跟腱炎:跟腱是人体最粗大的肌腱之一,连接小腿肌肉和跟骨。过度使用跟腱,如频繁进行跳跃、奔跑等运动,会使跟腱承受过大的压力,导致跟腱发生炎症。跟腱炎患者会感到脚后跟上方疼痛,尤其是在活动跟腱时,疼痛会更加明显。严重时,跟腱部位可能会出现肿胀、发热等症状,影响正常的行走和运动。
跟骨骨刺:随着年龄的增长,跟骨部位的骨质会发生增生,形成跟骨骨刺。骨刺会刺激周围的组织和神经,引起脚后跟疼痛。跟骨骨刺患者的疼痛通常在行走或站立时加重,休息时缓解。疼痛的程度和骨刺的大小、位置有关,有些患者可能只是轻微疼痛,而有些患者则会疼痛难忍,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鞋子不合适
尺码不当:鞋子过大,行走时脚在鞋内会不断滑动,导致脚后跟与鞋子反复摩擦,容易造成皮肤损伤和疼痛。鞋子过小,会对脚后跟和脚趾等部位造成挤压,限制脚部的正常活动,影响血液循环,长时间穿着会引起脚后跟疼痛。比如穿了挤脚的高跟鞋,会使脚后跟承受更大的压力,加剧疼痛。
鞋底过硬或过软:鞋底过硬,不能有效地缓冲行走时产生的冲击力,会使脚后跟直接承受较大的压力,容易引起疼痛。而鞋底过软,无法为脚部提供足够的支撑,会使脚部的肌肉和韧带需要额外用力来维持身体的平衡,长时间下来也会导致脚后跟疲劳和疼痛。例如,穿着硬底的皮鞋长时间行走,或者穿着过于柔软的拖鞋长时间站立,都可能引发脚后跟疼。
营养元素缺乏
缺钙:钙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元素,当身体缺钙时,骨骼的密度和强度会下降,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等问题。脚后跟的骨骼也会受到影响,变得脆弱,容易引发疼痛。尤其是老年人、孕妇和儿童,由于身体对钙的需求较大或吸收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缺钙的情况,从而导致脚后跟疼。
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如果身体缺乏维生素D,即使摄入了足够的钙,也无法被充分吸收和利用。这会间接影响骨骼的健康,导致骨骼发育不良或骨质流失,进而引起脚后跟疼痛。维生素D缺乏在日照不足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如长期室内工作者、老年人等。
脚后跟疼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长期劳损方面,运动过度、久站或久行会使脚后跟承受过大压力和持续牵拉,引发疼痛。疾病因素中,足底筋膜炎、跟腱炎和跟骨骨刺等病症会直接影响脚后跟的健康。鞋子不合适,包括尺码不当、鞋底过硬或过软,会对脚后跟造成摩擦、挤压或支撑不足的问题。营养元素缺乏,如缺钙和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骨骼健康,导致脚后跟疼。当出现脚后跟疼的症状时,应及时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适当休息、更换合适的鞋子、补充营养等,以缓解疼痛,保护脚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