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拿到血常规检查报告时,面对密密麻麻的指标一头雾水?其实,这些看似复杂的指标里,隐藏着关于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信息。而在这其中,有两种血常规检查提示,犹如健康预警的信号灯,一旦出现,就需要我们格外警惕。这两种提示可能预示着身体内部正在发生一些异常变化,甚至可能是大病的早期信号。那么,这两种提示究竟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学会从血常规指标中洞察健康隐患。
提示一:白细胞异常
白细胞的作用: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像身体的“卫士”,时刻抵御着外界病菌的入侵。当身体受到感染、炎症或者其他疾病影响时,白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般来说,成年人白细胞的正常范围在(4.0~10.0)×10⁹/L。
白细胞增多的危害:白细胞增多可能是身体正在对抗感染的一种表现,比如感冒、肺炎等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但如果白细胞持续异常增多,且排除了感染因素,就可能是更严重的疾病信号,如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大量异常的白细胞会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增殖累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导致贫血、出血、感染等一系列症状。
白细胞减少的危害:白细胞减少则意味着身体的免疫防线出现了漏洞。常见的原因包括病毒感染、某些药物的副作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当白细胞数量过低时,身体抵御外界病菌的能力下降,容易反复发生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长期的白细胞减少还可能影响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增加患其他疾病的风险。
提示二: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在人体的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破损处,形成血栓,阻止血液继续流出。正常成年人血小板的数量范围在(100~300)×10⁹/L。
血小板增多的风险:血小板增多可能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随血液循环流动,可能会堵塞血管,引发严重的后果,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等。此外,血小板增多还可能与一些骨髓增殖性疾病有关,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减少的后果:血小板减少会使人体的止血和凝血功能受到影响,导致出血倾向增加。轻微的血小板减少可能表现为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则可能引起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药物因素等。
如何应对血常规异常提示
及时复诊:当血常规检查出现白细胞或血小板异常提示时,不要惊慌,应及时咨询医生,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复诊。有时候,一次检查结果的异常可能是由于生理因素、检查误差等原因引起的,复诊可以进一步明确情况。
进一步检查:如果复诊结果仍然异常,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骨髓穿刺、免疫学检查等,以明确病因。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维持血常规指标的正常至关重要。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适量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限酒,减少对身体的不良刺激。
血常规检查中的白细胞异常和血小板异常这两种提示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白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卫士”,其数量的增减可能预示着感染、白血病等疾病;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异常增多或减少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当遇到这些异常提示时,我们要及时复诊、进行进一步检查,并调整生活方式。通过对这些血常规指标的关注和正确处理,我们可以早发现健康隐患,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从而更好地守护自己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