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这个在口腔健康领域并不罕见的现象,却能给人们带来不少困扰。有的人对此不以为意,觉得不过是偶尔的小状况;而有的人则忧心忡忡,担心这是不是身体隐藏着严重疾病的表现。那么,牙龈出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接下来,我们将全方位剖析这一现象,为你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口腔局部因素导致的牙龈出血
牙龈炎:这是导致牙龈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牙菌斑、牙结石、食物残渣等长期附着在牙齿表面和牙龈边缘,不断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炎症。炎症状态下的牙龈变得脆弱,轻轻触碰,比如刷牙、咬硬物时就容易出血。而且,牙龈炎若不及时治疗,炎症进一步发展,可能会转变为更严重的牙周炎。
刷牙方法不当:错误的刷牙方式,如用力过猛、使用硬毛牙刷等,会直接损伤牙龈。长期大力横刷,会使牙龈边缘退缩,牙根暴露,牙龈变得敏感易出血。正确的刷牙方法应该是采用巴氏刷牙法,将牙刷与牙长轴呈45度角指向根尖方向,按牙龈牙交界区,使刷毛一部分进入龈沟,一部分铺于龈缘上,尽可能伸入邻间隙内,用轻柔的压力使刷毛在原位进行前后方向短距离的水平颤动。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修复装置,可能会与牙龈组织不贴合,或者对牙龈产生过度的压迫和摩擦,导致牙龈局部受损出血。例如,假牙的边缘过于锋利,会不断刺激牙龈边缘,引起炎症和出血。
全身因素引发的牙龈出血
血液系统疾病: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会影响人体的凝血功能。血小板数量不足或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等,都可能导致牙龈自发性出血,而且出血往往不易止住。这类患者除了牙龈出血外,还可能伴有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等其他部位的出血症状。
内分泌紊乱:在孕期、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雌激素水平升高会使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导致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容易出现牙龈红肿、出血。孕期龈炎就是孕期常见的口腔问题之一,一般在怀孕23个月后开始出现,8个月时达到高峰。
其他全身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并发口腔感染,引发牙龈炎和牙周炎,导致牙龈出血。此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凝血药,会抑制血液的凝固过程,增加牙龈出血的风险。
结语
牙龈出血看似不起眼,背后却可能有着复杂的原因。从口腔局部来看,牙龈炎、不当的刷牙方法以及不良修复体都可能是“罪魁祸首”;在全身因素方面,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以及其他全身性疾病等也不容小觑。当出现牙龈出血时,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如果是口腔局部因素导致的,及时改善口腔卫生习惯,正确刷牙,必要时就医进行洗牙等治疗去除牙菌斑和牙结石;若是怀疑全身因素引起,应尽快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明确病因并接受相应治疗。只有重视牙龈出血这一现象,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口腔乃至全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