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关键:要形成新的机制,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药品制度、保障制度等等,都要积极推进改革。
改革的难点:主要在人员分流安置、绩效考核、药品统一招标采购配送三个方面。
改革的效果:群众得到明显实惠,基层实力明显增强,人员结构明显优化,运行效率明显提高。
2009年下半年,安徽省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为突破口,在32个县(市、区)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管理、人事、分配、基本药物、保障制度等五大方面综合改革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年8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面推开综合改革。
数据显示,改革后,安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价格下降了50%左右,次均住院费下降11.6%,门诊费下降25.7%,服务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基层老百姓享受到了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安徽的医改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近日,记者采访了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孙志刚。
打破“以药补医”机制,才能使公共医疗卫生回归公益性
记者:去年,基本药物制度在全国部分基层开始实施,其内涵是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但是,很多地方并未打破旧机制、重建新机制,而是直接取消加成。安徽为什么要对基层医疗卫生体制“大动筋骨”,实施综合改革?
孙志刚:2009年国家在全国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取消药品加成。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加成率差异很大,取消药品加成进行财政补偿,很难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实践中难以操作,单一环节的改革难以奏效。同时,仅仅在取消药品加成进行财政补偿上做文章,没有根除由以药补医机制演变而来的利益驱动机制,公益性很难实现,改革也难以持久。
另一方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切断了以药补医机制的链条,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原有管理体制、分配制度、人事制度、药品制度、保障制度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必然会引起一场涉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根本性变革。因此,只有推进综合改革,才能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而不是营利性机构;才能使医务人员回归到看病防病的角色,而不是经营企业的商人;才能使药品回归到治病的功能,而不是赚钱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