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最大的蚊子工厂在巴西巴拉那州库里蒂巴健康科技园建成投产。这家工厂每周可以生产高达1亿枚蚊卵,所生产的蚊子并不是普通蚊子,而是携带一种叫“沃尔巴克氏菌”的埃及伊蚊。这些带菌蚊子被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后,会与野生蚊子交配,产生后代,从而在蚊群中传播这种细菌,帮助抑制登革热、基孔肯雅病和寨卡病毒等蚊媒疾病的传播。巴西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一条更绿色、长期有效的疾病防控新途径。
那么,这种做法究竟是怎么起作用的?为什么放蚊子反而可以“抗蚊”?什么是蚊媒疾病?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什么是蚊媒疾病?
“蚊媒疾病”指的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的疾病。蚊子就像“带毒的针头”,它们在叮咬人类吸血的过程中把体内的病毒或寄生虫传染给人。比较常见的蚊媒疾病有:
登革热: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症状包括高烧、皮疹、肌肉关节痛,有时还会引发严重的出血和休克。
基孔肯雅热:病毒引发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典型症状是关节疼痛,有些人会出现慢性关节炎。
寨卡病毒感染:对孕妇影响尤其大,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形,还可能引发神经系统疾病。
疟疾和黄热病等:主要由其他类型的蚊子传播,在非洲和南美洲等地依然流行。
其中,埃及伊蚊是上述几种疾病最主要的“传播者”,特别擅长在人类活动频繁的环境中生存,是全世界防控蚊媒病的“头号公敌”。
“放蚊子防蚊病”原理是什么?
这些被“特制”的蚊子体内携带一种名叫沃尔巴克氏菌的细菌,这种细菌有两个作用:
阻断病毒传播:带菌蚊子体内的沃尔巴克氏菌能干扰登革热等病毒在蚊体内的复制过程,从而让病毒无法传播到人类身上。
繁殖优势明显:带菌蚊子与野生蚊子交配后生出的后代也会携带这种细菌,逐步让带菌蚊子占据主导,从而“改变”整个蚊群。
换句话说,这种方法不是“灭蚊”,而是“改变蚊子”,让它们变得对人无害。
为什么需要这个“蚊子工厂”?
巴西是登革热的重灾区,每年有数百万病例,严重时甚至造成死亡。传统防治手段如喷洒杀虫剂、清理积水等效果有限。尤其在气候变暖、城市化加剧的今天,蚊子的繁殖速度更快,传播范围也更广。建蚊子工厂是巴西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既减轻疾病负担,又探索长期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蚊媒疾病?
虽然我们不一定生活在高风险地区,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以下几点可以帮助预防蚊虫叮咬和蚊媒病:
尽量避免黄昏、清晨等蚊子活跃时间外出。
家中安装纱窗、使用蚊帐、电蚊拍等防蚊工具。
清理阳台、水盆、花盆托盘等积水,防止蚊子产卵。
外出时可在裸露皮肤处使用防蚊液。
若出现高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是否有蚊虫叮咬史。
巴西建成全球最大“蚊子工厂”,乍听可能让人有些惊讶,但这背后是全球科学家几十年的努力成果。与其与蚊子死磕,不如“以蚊治蚊”,让它们自己成为防病的“工具”。这不仅是一种新型的疾病控制方式,也代表了人类与自然共存的新理念。未来,类似的科技可能会在更多地区展开,为全球公共健康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