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疫苗研发再获新突破。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日前报道,美国科学家在艾滋病病毒(HIV)包膜蛋白内一个重要的功能性位点上,发现了一类聚糖分子,其可作为广泛中和抗体“VRC26”的特定靶点,加速艾滋病疫苗的研发。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按照传统疫苗设计思路开发HIV疫苗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HIV是一种变异性病毒,拥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毒株,而传统疫苗只能攻击一种毒株,因此在对抗HIV时通常无效。
针对HIV毒株千变万化的特点,科学家试图从HIV感染者体内分离出抗体,希望能借此研发出针对不同毒株的HIV疫苗。通过分析HIV感染者的血液,科学家识别出了少量广泛中和抗体。这类抗体能攻击多种HIV病毒的共同结构。研究还发现,一些广泛中和抗体甚至能阻断所有HIV毒株的感染性。
其中呼声最高的一种广泛中和抗体,是几年前从南非一位代号为CAP256的HIV感染者血液中提取的“VRC26”抗体,这种抗体能与病毒包膜蛋白中的V2区域紧密结合,让病毒失去活性,而V2区域是大多数毒株具有的相对不变的蛋白序列。但利用VRC26抗体研发疫苗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部分免疫细胞B细胞含有与V2区域类似的结合位点,影响了抗体的有效性。
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免疫学教授丹尼斯·伯顿和同事最近在《免疫》杂志撰文指出,他们对CAP256感染者血液中B细胞在感染中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获得重大发现:V2区域的聚糖分子可以承担“船锚”的功能,将B细胞圈起来,VRC26抗体会随着B细胞共同进化,从而具有更加广泛的中和性。因此,在最开始就将聚糖分子纳入作用靶点,对开发出有效的HIV疫苗具有重要意义。
伯顿表示,他们接下来会在疫苗研发中优先考虑同时针对V2区域聚糖分子的抗体,并开展免疫实验。
知识拓展: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经由性行为、血液接触或母婴接触传播。感染HIV后,人体的免疫功能会被抑制,容易导致病毒感染及肿瘤的发生。
人体感染HIV后,会引起T淋巴细胞损害,导致持续性免疫缺陷,多个器官出现机会性感染及罕见恶性肿瘤,最后导致死亡。
艾滋病的初期症状
1、持续广泛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腋和腹股沟淋巴结。淋巴结肿大直径1厘米左右,坚硬、不痛、可移动,时间超过三个月。
2、数周以来不明原因发热和盗汗。
3、数周以来出现难以解释的严重疲乏。
4、食欲下降,两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原体重的10%。
5、数周以来出现不明原因的慢性腹泻,呈水样,每日10次以上。
6、气促、干咳数周。
7、皮肤、口腔出现平坦或隆起的粉红、紫红色大斑点,不痛不痒。
8、咽、喉部出现白膜。男性阴部出现鳞屑性斑,痒;女性肛门瘙痒、阴道痒、白带多按妇科病治疗久治不愈。
9、头痛、视线模糊查不出其他病因。
当出现上面三个以上症状又有高危行为者,应及时去医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