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对“剩女们”来说,究竟应该怎样寻找爱情、告别单身呢?请来看看中外专家对此提出的不同建议。
凯蒂·里根是《每日邮报》的一位女记者,今年36岁。从20岁起,她不咸不淡地先后跟几个男孩拍拖过,其中最长的一段恋情维持了3年。
她说,20多岁时,她觉得一个人过也很好。但现在,最初的轻松变成了恐怖。36岁的她常常这样想:“我的一生是否注定了孤独?是不是我很失败,根本不会爱上别人?”
因为没有稳定的感情归宿,她的生活也遭受了全方位的影响:感觉孤单,不再自信,缺乏写作激情,而且生活杂乱无章 (要么外出太频繁,要么酒喝得太多)。总之,她的幸福指数在逐年下降。
无独有偶。28岁的蔡玉是湖南人,来到上海已经整整10年。面对身边好友都已经出双入对的现实,她明显感觉自己被悄然“剩”下了。曾经恋爱过,也相过亲,但都因为各种原因分了手。“婚姻是一辈子的大事,还是觉得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想将就。”她说,很想在30岁之前找到一个可以结婚的男朋友。
“感到最难过的日子就是各种节日。‘情人节’、‘光棍节’等都对自己的心情影响很大,没有另一半,这一天自己会觉得分外孤单。”所以,遇到这些日子,蔡玉就选择闭门不出,以免触景生情。
由此看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剩女们”都会因为找不到爱情而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自卑感。如何告别单身,这真是一个大问题。
-外国专家:
寻找爱情五步走
英国人际关系咨询师安德鲁·G·马歇尔刚刚出版了一本新书,书名就叫做《告别单身》。他在书中说,“很多女性一提到自己 ‘单身’,就会觉得有点难为情。其实这种难为情是源于内心的失败感,就好像找不到恋爱对象全是因为自己的错。所以,要告别单身,这里面的学问多着呢。”
马歇尔在书中剖析了这样一个案例——
32岁的玛丽一直没有找到她生命中的另一半。在16岁到26岁之间,玛丽曾有过两段较长的情缘;26岁到30岁之间,她跟乔治同居,并生下了一个孩子。但玛丽说,他们之间只有美妙的性,情感上并无交集。从孩子出生以后,她就一个人单身至今。
听完玛丽的叙述,马歇尔为她画了一棵“关系结构树”。把玛丽本人画成树干,而那些长长短短的关系不过是树干生出的枝叶。在枝叶上,马歇尔写上了那些男人的名字,再用简单的词语分别形容他们。
就这样,马歇尔发现了玛丽与男人交往的一个规律:玛丽的身边不乏优秀男人,可是玛丽要么只迷恋其身体而不喜欢其内在,要么特别欣赏其内在却找不到男女间的激情。
马歇尔坚信:成年人的异性交往模式,跟童年时期的经历有关,也跟本人与父母的关系有关。
玛丽的童年还算快乐,但也遇到过小麻烦。她8岁时,妹妹来到了人间,结果她变成了“不乖的姐姐”。童年时期觉得不被人喜欢,长大后就想被人爱,获得认同感。马歇尔说,上述经历可能使玛丽特别害怕被人拒绝。所以,她对恋人的付出都是有所保留的,要么只给身体,要么只给感情。这些都是自我保护的表现,她在心底里害怕自己被男人抛弃。
针对这些,马歇尔向玛丽提出建议。首先,要告别绝对化的思想方法,给不完美的感情一个成长的机会。完美男人,是根本不存在的。其次,要明白,毫无保留地去爱,就有可能受到伤害,这是找到真爱前必须有的心理准备。再次,交朋友别光看重“相似性”,要多交一些各方面跟自己不一样的朋友。最后,还要多为自己创造社交机会,使跟“他”相识的概率达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