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广州一名37岁的男子突然出现异常症状——头部不受控制地不断点动,嘴巴不停抽搐,说不出话来,只能通过写字向家人求助。家属第一时间将其送往医院急诊。医生检查后震惊地发现,他的大脑中竟然藏着一条长达10厘米的活虫,并且这条虫还在持续蠕动。最终,通过手术,医生成功将寄生虫取出,男子也逐渐恢复了正常。
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病例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人类体内的寄生虫究竟是怎么来的?感染后会有哪些表现?我们又该如何预防这种危险呢?今天我们来系统讲一讲。
寄生虫是怎么进入人体的?
寄生虫是寄生在人体或动物体内,以宿主的营养为生的一类生物。虽然听起来像“过去的事”,但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感染寄生虫的情况并不罕见,尤其在卫生条件不佳的地区。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寄生方式:
食物传播:吃了未煮熟的肉类(如牛肉、猪肉、鱼类等)或被虫卵污染的生食,比如生鱼片、生牛肉、烧烤等,都可能感染寄生虫,如绦虫、裂头蚴等。
水源污染:喝了被污染的水,特别是在农村或野外,没有经过净化处理的水,可能含有寄生虫卵。
接触传播:赤脚走在被虫卵污染的泥地,或手接触污染物再触碰口鼻,也容易让虫卵进入体内。
动物传播:一些宠物(如猫、狗)身上也可能携带寄生虫,尤其是没有定期驱虫的宠物。
感染寄生虫有哪些症状?
寄生虫的种类很多,寄生的位置不同,表现的症状也不一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
消化系统症状:如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甚至消瘦、营养不良等。
神经系统症状:少数寄生虫能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比如裂头蚴,这类感染可能导致头痛、抽搐、肢体不协调、失语、意识障碍等严重后果。
皮肤症状:有些寄生虫会在皮肤下活动,引起红肿、瘙痒或“虫走感”。
眼部症状:如果虫体寄生在眼睛,可能导致视力模糊、眼球突出、疼痛甚至失明。
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哮喘等,这些都是机体对寄生虫代谢产物的免疫反应。
如何有效预防寄生虫?
虽然寄生虫看起来可怕,但只要注意卫生和生活习惯,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吃熟食,拒绝生冷
不吃生肉、生鱼片,尤其是未经冷冻杀虫处理的食材。海鲜、牛羊肉、猪肉一定要彻底煮熟。
注意饮水卫生
饮用开水或合格瓶装水,外出旅游时避免直接饮用河水、溪水等天然水源。
讲究手部卫生
饭前便后、接触动物后一定要洗手,防止虫卵通过手进入口中。
定期驱虫
儿童、养宠人士等高风险人群,应每年定期体检和驱虫。宠物也要定期进行驱虫和体检。
避开污染环境
尽量不在污染严重的地区赤脚行走,不接触不明来源的泥土或水源。
注意症状及时就医
若长期腹痛、皮肤瘙痒、莫名消瘦等,应警惕寄生虫感染,及时就医检查。
“寄生虫进脑”并不是恐怖片的情节,而是真实可能发生的医学事件。像广州这位男子这样的案例,虽极为罕见,但足以提醒我们重视日常的饮食与卫生习惯。面对寄生虫,我们无需恐慌,但必须提高警惕,预防胜于治疗,防范从每一顿饭、每一杯水、每一次洗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