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广东佛山顺德区、南海区、禅城区三地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1199例,这场由境外输入引发的蚊媒传染病疫情,在持续高温与蚊虫活跃的双重夹击下,成为三伏天里最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从顺德区首例病例发现到三区联动防控,这场疫情不仅暴露了全球化背景下传染病传播的新特征,更敲响了高温季节蚊媒疾病防控的警钟。
一、疫情暴发:从境外输入到本土扩散的快速演变
7月8日,佛山市顺德区在常规监测中发现首例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确认为境外输入病例。短短10天内,疫情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等人口密集区域呈现指数级增长。截至7月18日,顺德区累计确诊1161例,南海区16例,禅城区22例,所有病例均为轻症,但日均新增病例数较初期增长3倍,显示病毒在本土蚊虫媒介中的传播效率极高。
这场疫情的扩散轨迹与蚊虫生态高度吻合。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作为主要传播媒介,在30℃以上高温环境中繁殖周期缩短至7天,吸血活动时间延长至清晨和傍晚。顺德区疾控中心调查发现,70%的病例居住地周边500米内存在未及时清理的积水容器,如废弃轮胎、花盆托盘等,为蚊虫孳生提供了温床。
二、疾病特征:高热、剧痛与皮疹的三重折磨
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堪称“急性折磨三重奏”:
高热风暴:患者体温在3-12小时内飙升至39℃-40℃,持续3-5天不退,部分病例出现热程超过7天的“双峰热”。
关节酷刑:95%的患者出现游走性关节疼痛,小关节如指关节、腕关节肿胀明显,疼痛程度可达VAS评分8-10分(满分10分),导致患者蜷缩成“屈肢体位”,这也是病毒名称“基孔肯雅”(斯瓦希里语意为“屈肢痛”)的由来。
皮疹侵袭:发热3-5天后,躯干、四肢出现红色斑丘疹,伴剧烈瘙痒,部分患者手掌、足底出现瘀点样皮疹,持续7-10天。
尽管多数患者一周内可自愈,但关节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接诊的病例中,12%的患者在康复3个月后仍存在晨僵、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更需警惕的是,该病早期症状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高度相似,易导致误诊——顺德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曾将一例基孔肯雅热误诊为登革热,延误治疗导致患者关节积液加重。
三、防控战役:从个人防护到城市治理的全链条行动
面对这场“蚊媒传染病大考”,广东三地启动三级应急响应,构建起“个人-社区-城市”三级防控网络:
1. 个人防护:武装到牙齿的防蚊策略
户外防护:清晨(6:00-8:00)和傍晚(17:00-19:00)是伊蚊活跃高峰,居民外出需穿浅色长袖衣裤,暴露部位涂抹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的驱蚊剂。顺德区某工厂为夜班工人配备含驱蚊酯的工装,使蚊虫叮咬率下降82%。
居家防御: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或电蚊拍,空调温度设定不低于26℃(避免温差过大引蚊入室)。南海区桂城街道为孤寡老人免费发放蚊帐,覆盖人群超2000人。
症状监测:出现发热、皮疹或关节痛时,避免服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可能诱发出血),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蚊虫叮咬史。禅城区张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通24小时咨询热线,3天内接听相关咨询电话1200余次。
2. 社区行动:清积灭蚊的“人民战争”
孳生地清理:7月19-20日,三区发动10万名志愿者开展“翻盆倒罐”行动,清理闲置容器3.2万个,投放灭蚊幼缓释剂1.5吨。顺德区乐从镇创新使用无人机喷洒生物灭蚊剂,覆盖面积达12平方公里。
成蚊歼灭战:采用“气雾剂+电蚊拍”组合战术:关闭门窗后喷洒拟除虫菊酯类气雾剂,20分钟后通风并用电蚊拍清除晕厥蚊虫。南海区桂城街道某小区试验表明,该方法可使蚊密度下降95%。
健康宣教: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基孔肯雅热防治十问十答》,播放量超5000万次;社区网格员上门发放防蚊手册,重点向老年人、孕妇等高危人群普及知识。
3. 城市治理:科技赋能的精准防控
蚊情监测系统:顺德区在10个镇街部署200个智能蚊虫监测仪,实时上传蚊密度数据至“健康佛山”APP,当布雷图指数(反映蚊虫孳生地密度)超过5时,系统自动推送预警信息至周边居民。
跨境联防联控:与广州白云机场、珠海拱北口岸建立病例通报机制,对来自疫情高发地区的入境人员实施12天健康监测。7月15日以来,已拦截3例输入性病例,切断传播链条。
疫苗研发加速:法国生物科技公司Valneva向广东提供4万剂基孔肯雅热疫苗用于临床试验,优先为医务人员、口岸工作人员等高危人群接种。
四、全球视角:蚊媒传染病的“新常态”挑战
这场疫情并非孤立事件。2025年上半年,全球基孔肯雅热病例数较去年同期增长300%:法属留尼汪岛累计确诊超5.2万例,死亡15人;巴西报告17.6万例疑似病例,84人死亡;法国本土确认30例本土传播病例。世界卫生组织警告,气候变化正使蚊媒传染病向高纬度地区扩散——2025年6月,德国慕尼黑首次发现基孔肯雅热本地传播病例,打破该病在欧洲的传播纪录。
在中国,蚊媒传染病的输入风险持续上升。2008年广州白云机场发现内地首例输入性病例,2010年东莞暴发全国首起社区疫情,如今广东再次拉响警报。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入境人员中来自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人数同比增长45%,口岸检疫压力空前。
五、结语:高温下的生命防线
当三伏天的热浪与蚊媒疫情叠加,防控不仅是一场医学战役,更是一场对城市治理能力、公众健康素养的全面考验。广东三地的实践证明,通过“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即使面对快速传播的蚊媒传染病,也能构建起坚实的健康屏障。
对于每个个体而言,这场疫情是最生动的健康课:及时清理积水、正确使用驱蚊剂、出现症状早就医——这些看似简单的行动,实则是阻断传播链的关键环节。正如佛山市疾控中心专家所言:“防控基孔肯雅热,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第一道防线。”在这个高温与疫情交织的夏天,唯有科学应对、全民行动,才能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健康家园。
- 上一篇:疤痕增生如何消除?试试这些方法
- 下一篇:蝉尿对人体有害吗?答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