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值夏季蚊虫活跃期,如何有效预防基孔肯雅热?哪些人群风险最高?本文将详细解读疫情现状、传播途径及科学防控措施,帮助大家远离这一“蚊媒传染病”。
一、广东基孔肯雅热疫情现状:哪些地区风险最高?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伊蚊(白纹伊蚊、埃及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广东省作为热带亚热带地区,蚊媒密度高,近期持续高温多雨,导致疫情快速扩散。
1. 主要流行地区
广州、佛山、东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病例较多,部分社区出现聚集性感染。
潮汕、粤西地区也有散发病例,需警惕疫情进一步蔓延。
2. 感染症状
突发高热(39℃以上),持续2-7天。
剧烈关节疼痛(手腕、膝盖、脚踝等),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皮疹、头痛、肌肉酸痛,部分患者出现结膜炎。
核心建议:如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近期被蚊虫叮咬过,应尽快就医并告知医生流行病学史,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二、基孔肯雅热为何在广东高发?传播机制解析
基孔肯雅热并非新发疾病,但近年来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反复暴发,主要原因包括:
1. 蚊媒密度高,气候适宜传播
广东夏季高温潮湿,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大量繁殖,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健康人,即可传播病毒。
2. 人群普遍易感,无特效疫苗
该病毒免疫力不持久,即使感染过仍可能再次中招。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
3. 国际旅行增加,输入风险上升
东南亚、非洲等流行区人员往来频繁,可能导致病毒输入,本地蚊媒叮咬后引发本土传播。
科普小知识: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症状相似,但关节疼痛更剧烈,且不会导致出血热,需通过实验室检测确诊。
三、如何科学预防?防蚊灭蚊是关键
目前最有效的防控措施是切断蚊媒传播链,个人、家庭和社区需共同行动:
1. 个人防护
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
使用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的驱蚊剂,每4-6小时补涂一次。
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清晨、黄昏)外出。
2. 家庭防蚊
安装纱窗、蚊帐,睡觉时使用电蚊香。
清除家中积水(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瓶罐等),杜绝蚊虫滋生。
3. 社区联防
配合政府开展灭蚊行动,公共场所喷洒杀虫剂。
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避免疫情扩散。
特别提醒:孕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感染后症状可能更严重,需格外做好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