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广东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鲘门街道,一场台风“韦帕”过境后,海滩出现了大量被冲上岸的海鲜,特别是生蚝、贝类,密密麻麻铺满沙滩,场面十分震撼。许多当地居民闻讯赶来“赶海”,不一会儿就装满了桶,甚至有人连夜徒手捡回一堆“战利品”。
但看似“免费大餐”的海鲜,却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疾控专家紧急提醒:千万不要捡来吃!因为,台风过后,海水中创伤弧菌数量会迅速激增。它常附着在贝类外壳上,一旦通过破损皮肤或食用生食进入体内,最快12小时内就可能引发败血症,致死率高达50%以上。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我们来详细说说:什么是创伤弧菌?为什么它会让专家如此紧张?
什么是创伤弧菌?
创伤弧菌是一种存在于温暖海水中的细菌,常年潜伏在海洋环境中。尤其在气温较高的夏季和台风过后,它的数量会出现爆发式增长。它喜欢附着在海鲜表面,特别是贝类、水产动物的鳃和外壳。
它有两个可怕的特性:
通过皮肤伤口进入人体:即使是一个细小的手指划伤、脚底破皮,只要碰到带有创伤弧菌的海水或海鲜,就有可能被感染。
食用未煮熟的贝类也能感染:如果误食被感染的生蚝、生贝类,细菌会通过肠道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
更可怕的是,创伤弧菌感染发展非常快。尤其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肝病患者)更危险,死亡率高达50%以上。甚至有资料显示,部分重症患者在24小时内就会出现严重并发症。
创伤弧菌感染的症状有哪些?
创伤弧菌感染有两种主要方式,症状略有不同:
皮肤伤口感染型:
皮肤接触污染海水或海鲜后,出现红肿、剧痛;
很快发展成坏死性筋膜炎,也就是“吃肉菌”;
伤口迅速溃烂、变黑,伴有高烧、恶寒;
若感染扩散,可能引发全身性感染和败血症。
肠道感染型(经口感染):
通常是吃了被污染但未煮熟的海鲜,如生蚝;
严重时进入血液,导致败血症,甚至多器官衰竭。
特别提醒:一些原本身体就虚弱、免疫力低的人,感染后发展非常迅速。一旦出现高烧、局部疼痛或伤口变化,就应立刻就医抢救。
专家为什么说“千万别捡”?
海鲜被冲上海滩,看似“自然馈赠”,实则暗藏杀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台风扰动海底,细菌上浮:台风使海水翻腾,原本在深海或底泥中的病菌和重金属被翻搅出来,污染海滩上的海鲜。
没有检测,风险未知:这些“漂来”的生蚝、贝类没有经过任何检验检疫,是否携带创伤弧菌、肝炎病毒、寄生虫等,完全无法确认。
即使煮熟也难以彻底杀死病菌:尤其是生蚝内部的结构复杂,加热不彻底很难完全杀死弧菌,留下隐患。
因此,专家才会反复强调:“看到海滩上堆满海鲜,不要冲动捡来吃!”
台风后如何科学防范海洋细菌感染?
为了自己的健康,尤其是在台风、暴雨过后的特殊时期,建议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不捡、不食海滩漂来的海鲜,尤其是贝类、生蚝;
不要赤脚踩海水,即使没有明显伤口,皮肤微小破损也可能成为细菌入侵通道;
不要下海游泳或捕鱼,尤其是台风后1~2周内;
海鲜必须高温煮熟,尤其是生蚝、螺等贝壳类,避免生食或半生食;
一旦出现高热、皮肤溃烂或腹泻等症状,立刻就医,不要拖延。
在自然面前,我们永远不能掉以轻心。一次“捡海鲜”的冲动,可能换来的是一场致命感染。与其贪图眼前的小便宜,不如守住健康的底线。海鲜虽好,安全第一。台风过后别捡生蚝,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科学警示。
守住这一点,才能真正平安度过台风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