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官方微信发布消费提示。近期,部分南方海域发生赤潮。赤潮生物第一优势种为链状亚历山大藻,该藻种可产生麻痹性贝毒。麻痹性贝类毒素毒性极强,尚无特效的解毒方法。建议消费者及餐饮单位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如发现误食,出现中毒症状,请尽快就医。
从消费提醒来看,“赤潮地区贝类海鲜”的安全隐患是不小的,赤潮生物第一优势种为链状亚历山大藻,该藻种可产生麻痹性贝毒。麻痹性贝类毒素毒性极强,尚无特效的解毒方法。也就是说吃了这样的海鲜之后,等待你的会是健康的危害,没有有效的解药,就看你自身的免疫力了。所以说,这种消费提醒是需要的,让市民告别舌尖任性,不能为了美味,而不顾及自己的安全。
但是,还需要换一种思路看问题:不是每一位市民都舌尖任性,不是每一位市民都为了满足自己的味蕾而不在乎安全。还有很多市民压根就不想吃“赤潮地区贝类海鲜”,他们在购买贝类海鲜的时候会刻意回避,他们到饭店就餐的时候也会询问是不是“赤潮地区贝类海鲜”。可接下来的问题是,无论是在市场上采购还是到饭店里享用,这些普通的市民如何知道贝类海鲜是不是来自于赤潮地区的呢?他们该如何分辨呢?
可以说,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即使他们十分畏惧“赤潮地区贝类海鲜”,想尽一切办法绕开“赤潮地区贝类海鲜”,也是很难做到有效预防的。这就像食品安全一样,所有市民都想远离问题食品,所有市民都不想吃到问题食品,但是只是依靠他们自己预防,也是难以确保安全的。
道理是一样的,对于“赤潮地区贝类海鲜”,市民也知道其中的危害,却没有发现的火眼金睛,除非为了安全不吃所有的贝类海鲜。问题是如此一来走的也是极端的路线。
近期,部分南方海域发生赤潮。赤潮发生时,常常在海洋或湖面上形成一大片红色景象,它是水中的一些细菌、原生动物和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或高度聚集从而引起水体变色现象6月6日,泉州石狮市梅林码头附近海域(位于预警海区Ⅶ区)发现赤潮,面积约2平方公里,赤潮水体呈暗红色,呈片状分布,这说明这次赤潮还是很严重的。
在如此大的赤潮面前,只是依靠消费提醒显然是不够的,更要依靠监管部门的约束。监管部门必须前移监管的关口,让赤潮地区的贝类海鲜走不出当地,走不进市场,唯此才能真正纾解“赤潮地区贝类海鲜”潜在的安全隐患。
别让“赤潮地区贝类海鲜”偷偷进了市民的肚子,有了消费提醒还需要监管发力。
- 上一篇:专家:脚臭盐影响健康吗
- 下一篇:厦门赤潮面积增大 贝类入市要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