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特约记者王其玲)近日,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院士带领的团队,联合浙江、上海、江苏、河南、安徽、北京、福建7个省(市)30家医疗机构,对3月至5月期间11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的人口学特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变化和自然病程等临床特征进行了系统性描述及分析研究。研究论文“111例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人的临床特征”在国际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头条在线发表。
研究结果显示,111名病人的中位年龄为61岁,65岁以上的占42.3%,有基础疾病的比例为61.3%,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炎是最常见的基础疾病。55.9%的病人有明确的活禽接触时间。H7N9禽流感病例最为普遍的症状为发热(100%)及咳嗽(90.1%),咳痰及气急(均为55.9%),同时有淋巴细胞减少症(88.3%),乳酸脱氢酶升高(82%)以及血小板减少(73%)等。典型CT揭示了从起病、发展到好转的全过程,提示“实变”和“磨玻璃样改变”是影像学的典型改变。108名病人接受了抗病毒治疗。111名病人中,85人(76.6%)入住ICU。绝大部分病人有严重并发症,如肺炎(97.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71.2%)、休克(26.1%)、急性肾损伤(16.2%)、横纹肌溶解(9.9%)。病死率为27%。
研究表明,从接触活禽到发病中位时间为5天,从起病到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中位时间为7天,起病到病毒确诊的中位时间为8天。此次H7N9禽流感病人起病迅速,快速重症化,抗病毒治疗滞后,提示早期抗病毒治疗可以阻止疾病进展。分析发现,年龄大于65岁,有基础疾病,淋巴细胞、谷草转氨酶、磷酸肌酸激酶等明显异常, 起病到抗病毒治疗时间超过3天,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需要早期抗病毒治疗。休克,起病时有气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起病到抗病毒治疗间隔时间大于5天,是死亡的危险因素。这些发现对于H7N9禽流感重症及危重症病例的早期预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论文提出人工肝治疗危重症H7N9病人的适应证:疾病快速进展,同时检测到细胞因子风暴。将细胞因子风暴的基础研究和人工肝阻断细胞因子风暴的临床实践有效结合,并应用于H7N9临床救治,是浙大一院重症患者病死率同期明显低于全国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