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健康网 > 新闻 > 健康快讯 > 正文

少妇胸部取出活寄生虫 医生:当心米线大排档

2012-10-25 10:16来源:99健康网

导语
广东一位女士胸部长有一个可移动肿物已有半年,在做切除手术时,发现“肿物”竟是一条活生生的寄生虫。该消息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不少网友表示对肉类感到恐惧。

  近日,一条有关寄生虫的新闻倒了不少人的胃口。新闻称广东一位女士胸部长有一个可移动肿物已有半年,在做切除手术时,发现“肿物”竟是一条活生生的寄生虫。该女士表示自己平时喜爱吃生蛇血、蛇胆,专家分析称可能正是因此而感染寄生虫。该消息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不少网友表示对肉类感到恐惧。活生生的寄生虫竟然寄居在我们的表皮之下?寄生虫是怎样进入人体的?与我们的饮食又有怎样的关系?是否所有肉类食物都可能携带寄生虫?带着网友的疑问,记者采访了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主任冯曼玲,让我们一起剔除“膈应”和恐惧,理性看待这次虫子引发的饮食恐慌,科学避免寄生虫病。

  Q1 新闻中蛇胆、蛇血是造成患者寄生虫病的原因吗?

  哪些食物可能造成寄生虫病?

  人类离不开动物性食品,但很多肉类、水产品等食物携带有寄生虫病原体,医学上称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而感染的寄生虫病为食源性寄生虫病。新闻中患者自述喜食生蛇胆、蛇血也是可能引发寄生虫病的高危食品之一。除蛇外,河蟹、虾、螺、蛙、泥鳅和一些淡水鱼、水生植物;猪肉、牛肉、羊肉等动物性食物可能携带寄生虫病原体,如食用带有寄生虫病原体的河鲜及肉类则有可能患寄生虫病。

  Q2 植物可能成为寄生虫来源吗?

  我们常吃的水果之一马蹄就可能携带姜片吸虫。一些水生植物,如马蹄、菱角、茭白等也可能携带寄生虫,但与动物相比,寄生虫只附着在水生植物表面。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吃马蹄时习惯用牙齿咬掉马蹄的皮,这种不良习惯存在安全隐患。在食用这些食物前进行浸泡和洗刷是去除寄生虫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熟吃则是最安全的做法。此外,水源、特别是野外的生水也可能被寄生虫污染,提示您野外水源,特别是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水源不宜直接入口。

  Q3 寄生虫是怎样进入皮下的?

  可能寄生在人体的哪些部位?

  携带寄生虫的食物被人食用后,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小肠,再经由小肠的毛细血管深入到人体的各个脏器、大脑或表皮。有些寄生虫,如斯式肺吸虫具有游走性,它并不能够在人体内发育为成虫,但童虫会在人体内游走,造成隧道样改变。寄生虫一般喜欢游走于柔软、脂肪较多的皮下部位,如腹部、胸部、腋下、阴部等。

  Q4 寄生虫对人体有怎样的伤害?

  寄生虫在宿主的细胞、组织或腔道内寄生并引起一系列的损伤,这不仅见于寄生虫的成虫,而且也见于幼虫。如寄生虫在人体内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宿主,寄生的虫数愈多,被夺取的营养也就愈多。寄生虫对所寄生的部位及其附近组织和器官可产生损害或压迫作用,如造成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肝硬化等;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和死亡虫体的分解物对宿主均有毒性。此外,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往往会诱导宿主产生超敏反应,造成组织的损伤。这也是寄生虫致病作用之一。所以皮下的寄生虫并不是最可怕的,有些寄生虫甚至会达眼球和大脑,危及生命。

  Q5 如何避免食用到寄生虫?

  寄生在肉类等食品中的寄生虫绝大多数是肉眼看不到的,避免食用到含寄生虫的食物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较生僻的食物不吃或少吃,如蛇、果子狸等本不属于日常餐桌的动物性食品携带寄生虫的可能性较大,建议您在饮食上不要有“猎奇心理”,在食物的选择上不求“新”、“奇”、“怪”,常见食物足可以补充日常所需营养;二是只吃“熟食”。特别是肉类等动物性食物,建议热加工至熟透再食用,生吃、加工至半生不熟都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做法。生鱼片等生食是否能够食用取决于其养殖环境和加工过程是否安全、达标。

  Q6 如何鉴定自己体内是否有寄生虫?

  有了寄生虫怎么办?

  看了以上内容,可能有些读者会恐慌:我也吃过生鱼片、生田螺,是否我的身体内就已经有寄生虫了呢?这还是要看临床表现,也就是说有无出现相应症状。

  如新闻中该患者出现皮下包块、憋气,或胸、腹、头等部位疼痛,发烧无力等。有些头痛发烧患者会以为自己只是患普通感冒而错过了就诊的最佳时机。因为不同寄生虫病有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因此建议您如出现不适,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且治疗寄生虫病也并不是“吃两片药打打肚里的虫子”,需要去如北京友谊医院等专科医院及时就诊,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检查和治疗。

  链接

  这些美味需注意

  过桥米线:

  危险指数:★★★☆

  在餐馆点了过桥米线,往往是上来一个装满热汤,热腾腾的大碗米线和几个分别装有生猪肉片、生鸡蛋的小碟,需要食客将小碟中的食材逐一倒入大碗,用汤的温度将生猪肉片、鸡蛋等烫熟。很多人爱吃米线就在于此,“又新鲜又好玩儿”。可您也许不知道,这道美味却暗藏安全隐患,而隐患就存在于那一小碟生猪肉片中。

  有记者实验,不少餐馆的过桥米线上桌时的温度不足80℃。专家表示,这种条件下能杀死一部分细菌,但会有残留。“感觉上肉熟了,但虫子未必能烫死。六七十摄氏度,两分钟,杀不死所有寄生虫”。与此类似的还有火锅,吃火锅涮肉时,不少人爱吃“鲜味儿”,把生肉夹入锅中烫一下即可,甚至肉片还有血丝,这也是危险的。火锅中的鱼、虾等海鲜也一定要全熟才吃。

  醉蟹、醉虾:

  危险指数:★★★★★

  不少人痴迷于醉蟹、醉虾独有的鲜美,酒香与鲜虾蟹的融合确实别有一番滋味,但这道美味却暗藏隐患。有人会认为高度酒已经可以杀菌了,但寄生虫强大的生存力绝不是用白酒等酒类“消消毒”就能灭掉的。当您用餐具夹起尚在活蹦乱跳的醉虾、醉蟹入口并大赞鲜美的同时,说不定寄生虫也笑着开始了人体之旅。提示您尽量不要食用醉虾、醉蟹,此外用盐腌渍的鲜虾、鲜鱼等也不建议食用。熟吃是最安全的虾、蟹食用方法。

  带血牛排

  危险指数:★★★★

  在西餐厅吃牛排,您一般点几分熟的?据说现在在西餐厅点“全熟牛排”已经成为了一件不时尚的事儿,越来越多人喜欢吃六七分熟,甚至三四分熟的牛排,用刀切开甚至还能看到丝丝鲜血。爱吃生牛排的人往往认为这样的牛排才“有嚼劲”、“有牛肉味”。殊不知这种“时尚”的“嗜血”饮食习惯也存在感染寄生虫病的危险。

  大排档“四宝”:田螺、小龙虾、青蛙、鳝鱼

  危险指数:★★★

  说起大排档有什么“名角儿”,花生、毛豆、麻辣小龙虾、麻辣螺蛳一定是夏日四宝,而在冬天那些小馆子里最叫座的恐怕莫过青蛙和鳝鱼了,或爆炒或涮锅,热腾腾的够暖和也够味道。但这些看起来就奇奇怪怪的美味,其食用安全性确实和它们的外貌一样,不足称道。四种动物性食物均属水生,如没有完全熟透则非常可能成为感染寄生虫病的祸根。近日就有产妇在产后常食用青蛙和鳝鱼“补月子”却患上寄生虫病的报道。

  • 女人皮肤全身发黄是什么原因

    这种情况需要先完善肝部检查,包括肝炎病毒谱,肝胆脾彩超,肝脏功能和血常规,贫血方面主要查血常规还有贫血三项,如果都没问题的话可以补充多元维生素,加上归脾丸口服。

  • 手气会不会蔓延到全身各处

    虽然有传染性但是用过药之后传染力会明显下降,经过治疗治愈之后就不再有传染性,常用的治疗手气的药物有盐酸特比奈芬乳膏,酮康唑乳膏,或是部分中药比如复方酮康唑软膏等。

  • 地屈孕酮片吃完会腰酸吗

    治疗可以改变不良姿势、避免久坐久站、避免长时间一个姿势过久,局部可以做做热敷理疗,如果痛的严重,可以口服布洛芬或塞来昔布胶囊治疗。

  • 停经多久开始补雌激素

    雌激素常用补佳乐,检查明确的情况下就可以开始服用戊酸雌二醇片了,再后半段加上黄体酮一起服用,效果更好

  • 外阴痒会传染头皮痒吗

    这种情况可以口服抗真菌的药物比如氟康唑片或是伊曲康唑胶囊,外阴这里用红核妇洁洗液清洗,头皮用复方酮康唑发用洗剂洗头。

  • 较重闭合性跌打损伤怎么办

    多休息,不要过度活动,可以药物治疗,局部 热敷,一般可以逐渐恢复,不要着急。

  • 在部队里得了甲沟炎

    这个病可以局部外用抗生素软膏进行治疗,比如红霉素软膏或者是莫匹罗星软膏,疼痛明显的话加上口服的抗生素比如头孢克肟片。如果反复发作而且没有好的缓解办法可以把指甲给拔掉。

  • 咯血病人禁用哪种止咳药

    如果出现咳血要及时就医治疗,检查一下原因,如果咳血不要选用镇静或者有抑制呼吸中枢的药物。

Q胃痛呕吐怎么快速缓解

邹玲婷主治医师

A

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贪吃凉食凉饮,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少吃油腻过大的食物和油炸食品。可以服用一些铝碳酸镁片,多潘立酮片。热敷一下腹部。...[详细]

Q止点性跟腱炎的治疗

王富主治医师

A

这样的情况可以到当地医院的骨科就诊治疗。建议你可以先考虑注意休息,注意保暖,局部热敷或者是涂抹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剂,配合非甾体类的抗炎药物,比如说双氯芬酸钠或者是布洛芬胶囊来看看效果。如果不理想的话,再考虑到医院就诊治疗就可以了。...[详细]

Q治疗灰指甲最好的外用药

刘静副主任医师

A

如果灰指甲比较少你可以先外用复方聚维酮碘搽剂治疗,但如果长的太多,或是亮甲治疗效果不好,你可以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或是盐酸特比奈芬片治疗。...[详细]

Q脚后跟长骨刺吃什么钙片好

王富主治医师

A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限制过多的走路以及跑跳,爬山等活动,尽量的穿宽松,舒适,柔软的厚底鞋子,避免鞋底过硬过薄,晚上可以多用热水泡脚,这样的处理一般可以有效的预防症状的发作。...[详细]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