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卫生部部长陈竺捐献血浆时呼吁全社会踊跃无偿献血,来缓解越来越严重的“血荒”问题。近年来,中国临床血液需求快速增长,而无偿献血基础却越发薄弱。“血荒”在部分大中城市成为常发事件的同时,公众的献血意愿却有下降趋势。《新京报》此前报道称,北京、浙江两地的采血量半年以来持续下降,献血人次比2010年同期分别下降5.59%和1.63%。在个别地区,血液供应紧张或呈“常态化”趋势。
笔者查阅资料发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献血年龄是18-65岁,澳大利亚是16-65岁,美国是17-65岁。而中国目前的规定为18周岁-55周岁。因此有消息猜疑:卫生部为缓解“血荒”将放宽献血年龄,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12月13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目前这只是个别专家的建议,卫生部没有启动与之相关的工作。
我们不禁要问问:单靠放宽献血年龄能缓解血荒吗?为了缓解血荒放宽献血年龄妥当吗?笔者认为,能把有限的精力放到如何去号召,去动员更多的健康适龄公民参加到献血的队伍中来,远比通过放宽献血年龄所增加的人数来得多,也更加科学。
“血荒”的形成,背后是有着深层次的复杂原因的。最基本的原因当然是大家不愿意献血,大家为什么不愿意献血?江苏省血液中心一位负责人表示,“郭美美事件”导致的社会公信力下降,宁波大学生无偿献血后晕倒,左眼砸到椅背导致失明,十字会领导奢华的“路虎”公车等等事件都对无偿献血造成了很大影响。
这些事件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政府及红十基金会被骂得狗血淋头,公众本来愿意献血的在这些事件之后,都难免疑虑自己献的血是否真正到了需要的人手?会不会因为储存不当被浪费掉?在红十字会的运作中是否存在猫腻?可惜《献血法》出来十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公开透明值得人们信任的制度来保障这些。
北京市规定:献了血可以在十年内免费使用献血量五倍的血,可实际上,由于没有建立一个献血者的全国性网络平台,当献血者需要用血的时候,却需要向医院支付费用,若是需要免费,就得经过复杂的手续,献血者因此望而却步。
人们免费献血,各地血战进行检测,医院从血战取血却得支付一定费用,而少数血站为利益最大化,减少某些检验环节,致使血液中有致病病毒!不久前南京血荒爆出300ml以下血量不被接受的事件,有人推测可能跟检测成果高有关。
如此不健全不透明的献血用血机制,不让人放心的取血过程,以及层出不穷的各类黑幕事件,这就是“血荒”背后的“隐疾”。欲根治血荒“顽疾”,唯有将这些“隐疾”一一铲除,改变用血机制,比如增加透明度,厘清费用,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网络平台等,才能真正做到让无偿献血者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