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上海黄浦区某高端健身房发生一起离奇盗窃案:林先生锻炼后打开更衣柜,发现价值14万的劳力士手表不翼而飞。警方调查发现,更衣柜无破坏痕迹,密码疑似被偷窥。经过排查,嫌疑人宋某进入警方视线——他当晚8次进出更衣室,长期尾随失主,且作为三年打卡1500次的老会员,其行踪与该健身房多家门店的贵重物品失窃案高度重合。5月8日,警方在宋某家中搜出包括林先生手表、3700美元在内的赃物,宋某承认通过试密码或偷拍密码作案,并自述动机是“满足收藏欲和贪小便宜,不为销赃”。这位月薪过万的白领,为何会沦为“偷窃成癖”的犯罪者?
月薪过万却偷窃成瘾,是偷窃癖吗?
宋某每月收入约1万元,按常理无需通过盗窃满足物质需求。警方调查显示,他偷窃的物品多为名表、现金等高价值财物,但从未转手销赃,而是藏在家中“欣赏”。这种“为偷而偷”的行为,与普通盗窃的“谋财”动机截然不同。而宋某的表现有点像“偷窃癖”(Kleptomania)的核心特征:
无法自控的冲动:偷窃癖患者会反复出现偷窃冲动,即使明知后果严重仍难以抑制。
非功利性动机:普通盗窃者以获利为目的,而偷窃癖患者偷窃后常将物品丢弃、送人或藏匿。
情绪宣泄机制:部分偷窃癖患者通过偷窃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宋某可能将盗窃视为一种“心理补偿”,用收藏赃物满足控制欲或填补内心空虚。
偷窃癖是什么原因引起
偷窃癖,医学上称病理性偷窃或偷窃狂,是冲动控制障碍的一种,其成因较为复杂。
心理层面,部分人存在情绪调节障碍,面对压力、焦虑等负面情绪时,无法用正常方式缓解,偷窃带来的短暂兴奋和满足感会让他们上瘾,形成恶性循环。还有些人内心有缺失,比如童年物质匮乏、缺乏关爱,成年后便通过偷窃来弥补,获取掌控感。
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成长过程中若长期处于不良环境,如家庭关系紧张、遭受欺凌等,可能影响人格发展,导致道德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薄弱。
此外,大脑神经递质失衡也可能引发偷窃癖,像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异常,会使人对偷窃冲动难以抑制。
偷窃癖是病,但“病”不能成为犯罪借口
尽管偷窃癖被归类为“冲动控制障碍”,宋某作案时意识清晰、目标明确,且能长期策划作案流程(如尾随、试密码),显然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需承担法律后果。
警示:小癖好可能毁掉人生
偷窃癖并非“无伤大雅的怪癖”,而是可能引发犯罪的心理障碍。若发现自己或身边人有反复偷窃冲动,应尽早寻求心理医生帮助,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等方式控制冲动。同时,公共场所需加强安保措施(如升级电子锁、增加巡查频次),避免因管理漏洞助长犯罪。唯有正视问题、及时干预,才能避免“小癖好”演变为“大悲剧”。(文章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