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18时,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
根据预警,预计7月2日20时至3日20时,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北部、东北地区北部及内蒙古、新疆等地高温健康风险较高(黄色预警);江苏、山东、河南、安徽、黑龙江等地的部分地区高温健康风险高(橙色预警);其中,江苏北部、山东中东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黑龙江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高温健康风险极高(红色预警),公众可关注预警信息变化,避开高温时段外出,减少户外活动。
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分为5个风险等级: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极高风险。其分级标准是根据高温与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超额死亡率的暴露反应关系分析得到的。
高温天气如何防范健康问题
在高温天气下,人体易因散热困难、水分流失过快等因素引发多种健康问题,如中暑、热射病、心血管疾病等。为有效防范,需从科学防护、合理作息、饮食调节等多方面入手。以下是具体建议:
一、高温对健康的主要威胁
中暑与热射病
中暑:体温调节失衡导致头晕、恶心、乏力,严重时可发展为热射病。
热射病:核心体温超过40℃,伴随意识模糊、抽搐,死亡率高达50%以上,需紧急就医。
心血管负担加重
高温使血管扩张,心脏泵血需求增加,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尤其对老年人、高血压患者风险更高。
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大量出汗导致钠、钾等电解质流失,可能引发肌肉痉挛、低血压、心律失常。
皮肤与呼吸系统问题
紫外线强烈易导致晒伤、皮肤癌;高温潮湿环境可能诱发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发作。
二、科学防范措施
1. 避免高温暴露
时间管理:
10:00-16:00避免户外活动,尤其是老人、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
户外工作者需每1小时休息15分钟,寻找阴凉处降温。
环境优化:
使用空调时,温度设定在26-28℃,避免直吹身体;无空调环境可利用风扇、湿毛巾降温。
关闭窗帘减少阳光直射,使用隔热材料降低室内温度。
2. 合理补水与电解质平衡
饮水原则:
少量多次饮用常温水或淡盐水(每升水加1克盐),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心脏负担。
每日饮水量建议:成人2-3升,儿童1-1.5升,根据出汗量调整。
食物补充:
多吃含水量高的果蔬(如西瓜、黄瓜、番茄)及富含钾的食物(香蕉、菠菜、豆类)。
避免高糖、高盐、高脂食物,减少酒精和咖啡因摄入(它们会加速脱水)。
3. 穿着与防护
衣物选择:
穿浅色、宽松、透气性好的棉质或麻质衣物,戴宽边帽、太阳镜,使用SPF30+防晒霜。
户外活动时穿长袖浅色衣物,减少紫外线直接接触皮肤。
特殊人群防护:
老人:避免独自外出,随身携带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
儿童:减少户外玩耍时间,避免长时间待在密闭车内。
孕妇:避免高温环境,定期监测体温,防止胎儿缺氧。
4. 识别中暑早期症状
轻度中暑:头晕、口渴、多汗、面色潮红、体温略高(38℃左右)。
重度中暑:体温≥40℃,皮肤干热无汗、意识模糊、抽搐、昏迷。
急救措施:
立即转移到阴凉处,解开衣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或冰敷额头、腋窝、腹股沟。
补充含盐饮料,若症状无缓解或加重,立即拨打120。
三、长期健康管理
增强体质:
平时通过游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提高耐热能力,但高温天暂停剧烈运动。
定期体检:
心血管疾病患者需监测血压、心率,糖尿病患者注意血糖波动(高温可能影响药物效果)。
心理调节:
高温易引发烦躁情绪,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充足睡眠。
四、特殊场景提醒
车内安全:
绝不可将儿童或宠物留在车内,即使车窗留缝,车内温度也可能在10分钟内升至50℃以上。
疫情叠加风险:
佩戴口罩时需更频繁补水,避免长时间户外排队,选择通风良好的场所进行核酸检测。
通过科学防护和及时应对,可显著降低高温对健康的危害。若出现持续高热、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务必立即就医,切勿延误治疗时机。
- 上一篇:更年期的女人有什么症状表现?这些变化要留意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