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位于国家级贫困县鲁山县西北部的观音寺乡桐树庄小学热闹异常,150名在校学生吃到了他们入学以来的第一顿免费午餐,接下来的一个月内,他们还能继续享用。
4月1日,由国内几十家主流媒体和众多网友发起的“贫困山区小学生免费午餐计划”正式实施,贵州黔西县沙坝小学成为第一个试点,桐树庄小学是我省的第一个试点。
【现场】
150个孩子在校吃上免费午餐
花费现场公示,共计360.3元,每个孩子合不足3元
昨天中午,位于鲁山县西北部的观音寺乡桐树庄小学如期迎来了下课铃声,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们并未蜂拥跑出校门,而是在操场上排起了长队。在那里,老师及热心的学生家长已经备好了热腾腾的米饭和紫菜蛋花汤。
学前班的张子奇拿着新发的不锈钢小碗等着吃午餐,他态度坚决地告诉来接他的家长:“等我吃完免费午餐再回去吃桌(吃酒席)。”
按照年级从低到高的顺序,150名学生很快领到了午饭。学前班的学生一字排开坐在教室前的台阶上,一边往嘴里扒米饭一边四处张望,他们对这顿免费午餐感到新奇。而高年级学生,有的在教室内享用,有的则聚在外面边吃边聊:“比俺奶做的玉米糁好吃多了,你看我碗里这块肉多大。”
因为是第一顿免费午餐,加上好多学生早上均没吃饭,所以一碗米饭让孩子们无法填饱肚子。老师们在一旁边看着,让个子大的高年级男生先过来打第二碗米饭,对低年级的学生,则是劝他们“少吃点,别撑着了”。
午餐持续的时间很短,孩子们吃饱喝足后,老师们开始教他们如何刷碗,如何存放自己的碗筷,然后才与前来采访的记者一起吃剩余的饭菜。
一块小黑板上,一位老师用粉笔算了这顿午餐的所有费用:大米25公斤,105元;猪肉12.3市斤,135.3元;青菜50元;油1公斤,10元;煤,50元;作料,10元,共计360.3元,每个孩子合不足3元。
【调查】
一半学生中午吃不到热饭
冯晓航的午餐是自带的蒸馍,蒸一次要吃一星期,所以她的馍经常长黑毛
群山环抱的桐树庄小学共有7个班级,自2002年与其他村小学合并后,共有21个自然村的150名学生,其中最远的离校将近5公里。大多数孩子上学都要翻山过河,因该村至今尚未享受到“村村通”政策,崎岖不平的山路让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异常艰难。据介绍,他们一天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在4个小时左右,不少人中午放学必须急匆匆回家吃饭,然后马不停蹄返回学校。
头一顿免费午餐,9岁的袁梦想只吃了一碗米饭,问他为啥不吃,他害羞地说,怕吃多了,明天就不让吃了。他患有小儿麻痹症,位于乔庄组的家离学校虽然只有2公里,但他每天花费在路上的时间比其他孩子多了一倍,为此,他经常中午不回家,有时吃奶奶准备的干粮,有时就只喝自来水充饥。
六年级的冯晓航家住竹园村黄背洼组,离学校将近5公里,每天早上5点多就得起床,而她的父母均外出打工,她早上基本上没吃过饭,带些邻居蒸的馍做午饭,蒸一次馍要吃一星期,所以她的馍经常长黑毛,“有时候也上山挖些野菜就着吃,渴了去水管上喝自来水”。
该校老教师武天龙说,桐树庄小学像冯晓航这样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占70%,早上不吃饭就来学校的学生占80%,中午在学校吃干粮的占50%,另有一部分学生要么到邻近的亲戚家吃饭,要么买泡面吃。“还有两个孤儿,情况更糟。”武天龙说。
这两名孤儿,一名是12岁的五年级学生李一含,他的父亲患尿毒症去世,母亲改嫁后他由邻居照料,早上基本不吃饭的他,中午也是“有时候吃,有时候不吃,饿极了就睡觉”。另一名是6岁的一年级学生赵文海,父亲几年前外出打工去世后,他便到几家亲戚家轮流住。“亲戚家也不富裕,他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武天龙说。
记者问赵文海免费午餐好不好吃,他先点了点头,后来又说:“快食面更好吃。”因为从未有过零花钱的他,曾经吃过同学吃剩的快食面,感觉那是“天底下最好吃的”。
许多老师也面临午餐难题
除了教学之外,他们无一例外地还要为家中的农活操劳
桐树庄小学共有10名教师,除了教学之外,他们无一例外地还要为家中的农活操劳。
与学生一样,住在大山深处的这些教师也面临着离校远的困境,因为没修水泥路,即使有摩托车也很难在山路上畅通无阻,一遇刮风下雨,午饭就只能是在学校啃干粮喝开水。
今年41岁的女教师慎省会自1990年即在桐树庄村一处叫黄安乐的山沟里代课,当时每月仅50元工资。到了2001年,有了孩子的她回家务农,可等孩子到了上学年龄时,黄安乐小学合并到了桐树庄小学,她家离学校将近4公里,为了照顾儿子上学,她回到学校做代课教师。“现在工资涨了,前两年500元,今年涨到600元了。”慎省会借来邻居的轧面条机,买来煤球在学校做顿午饭,这样既能解决自己及儿子吃饭的问题,又能帮中午啃干馍的孩子们烧些开水,“有时饭做多了,也经常给一些中午没吃饭的孩子吃”。
在桐树庄小学教了大半辈子学的武天龙无奈地说:“几十年来,我自己也不清楚替多少贫困生垫过学费,也不知给多少个没饭吃的孩子拿馍吃,有时看到中午有些学生饿得趴桌子上不想动,我心里也酸酸的,但毕竟教师也不富裕,靠我们管那么多孩子吃饭也不现实。”
【模式】
爱心人士出资,
老师家长监督钱咋花
一顿免费午餐好搞,但能搞多久,这是个大问题
桐树庄小学的免费午餐,首批启动资金由朱凤莲提供,这位在深圳开办保姆大学的河南老乡正准备在郑州开办中加家政公司,正忙于筹备开业的她得知桐树庄小学孩子们的困境之后,委托记者带去一万元现金作为启动资金。
4月6日放学前,学校教师特意召集全校学生开了个会,让他们回去告诉家长,从第二天中午开始,他们将全部留在学校吃免费午餐,朱凤莲所提供的一万元钱至少能供给他们免费吃一个月。4月7日一大早,全校150名学生每人领到了一个新的不锈钢碗。
对于免费午餐的运作和资金管理,教师武信通主动承担了买菜、买米的任务,匡中文担任会计,武天龙带领4个学生代表及学生家长薛小环和热心村民王玉成立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免费午餐的购买及制作过程,以期“把每一分钱都花到孩子们的午餐上”。
昨日,午餐时的热闹场景很快过去,老师及学生家长开始议论:“一顿免费午餐好搞,但能搞多久,这是个大问题。”一位学生家长称:“免费午餐若能长期搞下去,我就能脱开身外出打工了。”
教师们粗略算了一下,150名学生每顿按3元标准,一个月就要上万元,现在做饭都是老师及热心村民帮忙,将来若聘请厨师,花费会更大。
“免费午餐下个月还有吗?能不能呼吁更多人加入到免费午餐活动中来?”采访中,不少学生家长问记者。一位老师说,3元钱将解决一个山区孩子的一顿午饭,孩子们将不再饿着肚子趴在课堂听课,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