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下发了16名学生在同一天溺水身亡的紧急通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强化安全意识,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学生安全,防止学生溺水等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目前,暑假在即,气候炎热,是溺水事故的易发季节,为此笔者就如何预防游泳溺水以及发生溺水后如何在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急救采访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急救部主任赵晓东。
游泳好处很多但要注重科学
赵晓东说,游泳作为一项男女老少皆宜的有氧健身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增强身心健康,而且对配合临床治疗、促进病体康复,也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每年夏天,因游泳发生溺水甚至死亡的事件屡屡发生,而且多数是年轻人和在校学生,十分令人惋惜。他说,游泳虽有很多好处,但是一定要注重科学,预防溺水等意外的发生。
一是注意游泳前做好热身活动。夏季天气炎热,不做准备活动马上入水,水温、体温、气温相差很大,骤然入水,毛孔迅速收缩,刺激感觉神经,轻则引起肢体抽筋,重则引起反射性心脏停跳休克,很容易造成溺水死亡。可以通过跳跃、慢跑几分钟,使身体发热。也可以做徒手操,使身体各关节、韧带及肌肉充分活动开;入水前用冷水淋浴一下,以适应水温,然后下水。
二是注意游泳时间不要太长。游泳持续时间一般不应超过1.5-2小时,中间可上岸休息10-20分钟,最好喝一些热的饮料以保持身体温暖。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中老年人如果不是训练有素,最好不要参与游泳比赛,以避免情绪不稳定,身体紧张引起意外。
三是注意不要在饭前饭后及酒后游泳。空腹游泳会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引起头昏乏力;饱腹游泳影响消化功能,产生胃痉挛,甚至呕吐、腹痛现象,餐后半个小时内不要游泳;也不要在酒后和剧烈运动后马上游泳,酒后游泳体内储备的葡萄糖大量消耗会出现低血糖而发生意外,剧烈运动后马上游泳会加重心脏负担,引起感冒、咽喉炎等。
四是注意不要在不熟悉的野外水域游泳。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要到水况不明的野外池塘湖泊等水域去游泳。这些地方的水深不明,水温较低,水中可能有伤人的障碍物,如暗流、漩涡、淤泥、乱石、水草,容易发生意外。到天然游泳场所游泳,应该有家长或老师的带领。如果集体组织外出游泳,下水前后都要清点人数、并指定救生员做安全保护。在海边游泳要注意潮水时间,尽量不要在退潮时游泳,以免退潮时往回游体力消耗过大发生意外。
在游泳中若发生小腿抽筋,千万不要惊慌,可自己将身体抱成一团,浮上水面,深吸一口气,然后把脸浸入水中,将抽筋下肢的拇指用力向前上方拉,使拇指跷起来,持续用力,直到剧痛消失。然后慢慢向岸上游去,上岸后最好再按摩和热敷患处。
预防溺水伤害现场急救须分秒必争
赵晓东说,溺水的病理生理主要是窒息、寒冷引起心肺呼吸功能紊乱甚至心肺呼吸骤停,导致机体内环境的失衡,如缺氧、缺血、酸中毒,使全身各重要脏器如心肺脑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缺氧的时间和程度,直接影响着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脑复苏的效果。脑完全缺氧10 秒即可出现意识丧失;4分钟脑内葡萄糖耗尽,糖无氧代谢停止; 4~6分钟脑神经元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12 分钟则成活率几乎为零。溺水救护关键是及时中断缺氧的损害,建立有效的氧和血液供应,纠正内环境紊乱,阻断机体重要脏器细胞的进一步损伤,并为受损细胞的康复创造条件。因此,溺水早期现场抢救必须快速、有效、分秒必争,力争做到早发现、早复苏、早治疗。
如果发现有人溺水,第一位的是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将病人救出水面后,根据患者有无呼吸、咳嗽及对刺激的反应,在1O秒内迅速完成循环体征评价。如果溺水者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行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尤其在心跳停止后4分钟内实施最为关键。具体方法是:溺水者仰卧在平实的地面上,救护者的右手掌放在溺水者两乳头与胸骨连线的正中,另一手掌重叠放于手背上,肘关节伸直,垂直向下平稳而有规律地按压,深度为至少5厘米。按压至最低点时应稍有停顿,按压频率至少l00次/分。婴幼儿用食、中两指或两拇指重叠下压,儿童可用一手掌根按压,深度为胸腔的1/3-1/2,频率为100次/分。下压时用力要恰当,以防骨折,以能摸到大动脉的搏动为有效。赵晓东强调说,抢救溺水者心肺复苏的时限比正常临床要长,应大于3O分钟。研究表明,溺水者在长时间淹没于水中后仍有完全复苏的可能,分析原因系“潜水”反射起着重要作用,它使心率减慢、周围小动脉收缩,将血液从肠道和四肢驱至脑和心脏,有此保护机制,对循环停止的溺水者通过超长心肺复苏仍可能存活。
当溺水者心跳、呼吸恢复后,可用干毛巾摩擦全身,自四肢、躯干向心脏方向摩擦,以促进血液循环,并尽快送医院救治。
- 上一篇:吸烟每年致600万人死亡 超60万人死于二手烟
- 下一篇:夏季游泳的安全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