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对使用过的内镜进行清洗消毒
肠胃不舒服,很多人都做过胃镜,让这双“电子眼”进入体内,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可重复使用的内镜会不会导致交叉感染?12月10日,记者从第一届西部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消毒研讨会上获悉,内镜“洗澡”一般要经过清洗、酶洗等多个环节,才能确保“洗”掉病菌。可实际上,我市多数医院在内镜消洗方面并不乐观。
做个胃镜会不会染上乙肝
这段时间以来,家住江北区的林晓东总觉得胃烧得慌,担心会胃出血的他来到市内某三甲医院,打算好好检查一番。
12月9日,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做了胃镜检查。20多分钟后,林晓东拿到了检查结果,结果显示没什么大问题,只是胃炎,这让他放心了不少。可随后,他又有些担心:这么多人都用过那条内镜,会不会不干净?
当他在网上一查,发现由于内镜的身价不菲,不可能是一次性使用,只能重复使用,不过消毒的程度就无法保证了。这令他慌了起来:做个胃镜会不会染上乙肝呀?
在网上,网友的疑虑也不少:做胃镜会不会染上乙肝、丙肝?做支气管镜会不会染上肺炎?
内镜清洗要过6关
“如果严格消毒,是不可能出现交叉感染的。”大坪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陈东风说。其实早在2004年,卫生部就颁布了《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今年8月又出台了《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对内镜的清洗消毒做了相关规定。
据介绍,内镜清洗消毒一般要经过6关,包括清洗、酶洗、冲洗、消毒、末洗、烘干等环节,每个环节的时间从2分钟到10分钟不等,对消毒水、场地大小也有严格要求,才能确保“洗”掉病菌。
“到消化科看病的人,一半都需要做内镜,这个数字非常庞大。”陈东风说,仅以大坪、西南、新桥三家医院为例,每年就有超过9万人次做胃镜。可内镜的洗消却不容乐观,“市内只有少数几家三甲医院能达到洗消要求。”
达不到洗消要求的内镜是很危险的,可能出现感染乙肝、丙肝、幽门螺杆菌甚至艾滋的风险。
至于为何难达洗消标准,业内人士表示,这还是与医院缺乏感染控制意识有关,重内镜检查结果,却轻视了内镜洗消。且内镜洗消成本高又费时间,一般来说,医院做一次内镜的利润约为70元,洗消成本约为30—40元,利润就少了一半。做一次内镜只需要5—8分钟,而洗消一次至少要20分钟以上,所以并不讨好。
看内镜怎么“洗澡”
针对很多网友关于内镜干不干净的质疑,12月10日,记者来到大坪医院内镜中心,在这里,新建成的我市首个电子追溯内镜洗消系统,为内镜“洗”掉病菌。
下午2点多,记者来到距离检查室10米远的消毒室,所有人都得凭电子卡进入。
约70平方米的封闭空间里,摆着大大小小的仪器。护士长曹艳说,和其他消毒室不同,电子追溯内镜洗消系统给每条内镜都配上了专属的电子身份证,上面不仅记录着它的出身年月、消毒日期、曾服务过的病人姓名、病史等,接下来的消毒流程也得打卡计时,少洗一秒都不行。
当有病人使用过的胃镜来到消毒室后,消毒员游小霞就忙开了。“清洗前,得刷两次卡,才能启动后面的6个清洁、消毒程序。”游小霞说,一张卡是内镜的电子信息,另一张卡则是消毒员的身份编码。刷卡后,一条编号为“881”的胃镜,便进入了由电脑掌控计时的“洗澡”程序。
首先是清水清洗,为2分钟;随后,进入3—5分钟的酶液清洗时间,再被逐一放入次洗槽,用水枪清洗内壁。经过这些环节后,内镜内外已经清洁完毕。
接下来就是消毒了,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内镜们会在消毒槽待10分钟。而消毒槽内的消毒水身价也不菲,约为7000元/槽左右,且每天都会用试纸测试,当试纸出现花斑时,则立即更新。
消毒后,内镜开始进行末洗,操作人员先用气枪注气到内镜孔道,再对外壁进行擦拭,最后被放入“干燥”环节,有专门的仪器为其烘干。
20分钟后,这条编号为“881”的胃镜结束清洗,再由无菌车推进胃镜室。
“如果没有进行20分钟的清洗或偷工减料,电子系统会自动‘报警’,内镜被送上操作台时,也无法刷卡识别出它的身份信息。”曹艳说,内镜中心共有76条内镜,半天重复使用次数不能超过7次。
待下午所有内镜全部清洗消毒后,就会进入专门存放内镜的储存柜。这个柜子是量身定做的,温度常年固定在27℃,有紫外线杀毒,以确保次日清晨7点,将它们全部取出时,不带任何细菌地进入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