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体检报告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时,很多人会一头雾水。其实,这表明身体的脂质代谢可能出现了问题。可能是遗传因素影响,也可能是后天生活方式不健康。而这种偏高会增加多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需引起重视。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的含义
基本概念: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一种运载胆固醇进入外周组织细胞的脂蛋白颗粒。当血液中LDL-C水平偏高时,意味着有过多的胆固醇被运输到身体各组织。正常情况下,身体会对胆固醇进行合理利用和代谢,但偏高的LDL-C会使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
反映的健康问题:它反映了体内脂质代谢的异常。一方面可能是肝脏合成胆固醇的能力增强,产生了过多的LDL-C;另一方面可能是身体清除LDL-C的能力下降,导致其在血液中堆积。这也可能与饮食中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有关,例如经常食用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
可能引发的并发症
动脉粥样硬化:LDL-C偏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当LDL-C在血管壁沉积后,会被氧化修饰,吸引单核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这些泡沫细胞不断堆积,会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形成粥样斑块。随着斑块的增大,会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例如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就会引发冠心病。
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心肌供血不足,就容易引发冠心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绞痛,表现为胸部压榨性疼痛、闷痛等,疼痛可放射至肩部、手臂等部位。严重时,冠状动脉内的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完全阻塞血管,就会导致心肌梗死,危及生命。
脑卒:脑部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脑血管狭窄或堵塞。如果血管堵塞,就会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能出现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症状。若血管破裂,则会引发出血性脑卒中,病情更为凶险,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
外周血管疾病:除了心脏和脑部血管,下肢等外周血管也会受到影响。当外周血管发生粥样硬化时,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患者可能出现下肢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严重时,下肢可能出现溃疡、坏疽,甚至需要截肢。
应对措施
饮食调整: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食物,少吃动物油、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例如可以用橄榄油代替动物油进行烹饪。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有助于降低LDL-C水平。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
药物治疗:如果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无法有效降低LDL-C水平,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药物。常用的药物有他汀类药物,它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降低LDL-C水平。此外,还有依折麦布等药物,可通过抑制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来降低血脂。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指标异常,它背后反映的是体内脂质代谢的紊乱,预示着多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动脉粥样硬化是其引发的关键病理改变,进而可能导致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血管疾病等。为了预防这些并发症,我们应重视LDL-C的监测,及时采取饮食调整、运动锻炼等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必要时,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以维持血脂的正常水平,保护心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