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男孩通宵游戏突然倒地心脏骤停!7月11日,广东惠州某商场内发生惊险一幕,一名16岁的高中生小林(化名)在和同学激烈游戏对战时,突然倒地不起,失去意识,出现濒死呼吸,没有颈动脉搏动。现场人员紧急呼叫120,急救人员赶到后通过AED电击除颤两次才让他的心脏重新跳动,但此时他已经陷入深度昏迷。经过医院ICU连日抢救,小林终于在7月13日恢复意识。医生了解发现,小林放假后连续通宵打游戏到凌晨三点多,只睡了四五个小时又继续玩。过度疲劳、高度精神紧张,最终导致心脏不堪重负,突发心脏骤停。
医生表示,青少年心脏骤停并不是罕见个例。尤其是在暑假期间,许多学生开始通宵打游戏、作息紊乱、饮食不规律,形成“报复性放松”,这些看似“放松”的生活方式,其实可能正在偷偷损害健康,甚至引发严重后果。
一、为什么通宵打游戏会引发心脏骤停?
对于青少年来说,长时间打游戏、缺乏睡眠、情绪波动大,对心脏是很大的负担。尤其是在剧烈的游戏对战中,人的神经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率上升、血压波动,如果再加上连续熬夜、饮食不当、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就可能引发突发性的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一旦发展成室颤(心脏快速无效的跳动)或心脏骤停(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和电击除颤,人很快就会失去意识,甚至在几分钟内死亡。
青少年的身体虽然年轻,但也不是“铁打的”。他们的心脏也会因过度劳累、刺激过大而出问题,尤其是本身有心脏基础疾病的孩子,在高强度刺激下更容易突发意外。
二、心脏骤停的常见诱因有哪些?
心脏骤停并不只发生在老年人身上,青少年也有风险,特别是有以下危险因素时:
剧烈运动或激烈情绪波动
比如打游戏、考试、争吵、突然惊吓等,都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律失常。
长时间熬夜或极度疲劳
熬夜会导致身体激素紊乱、免疫力下降、心率不稳,疲劳叠加更容易引发问题。
电解质紊乱
饮食不规律、爱喝碳酸饮料、缺乏钾、钠、镁等元素,会干扰心脏节律。
基础心脏病未发现
如遗传性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有些青少年未体检出来,在激烈活动中突然发作。
长期久坐不动
坐着打游戏、看视频,不仅让血液循环变差,还会导致代谢紊乱,增加血栓风险。
三、遇到心脏骤停怎么办?
心脏骤停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急症,第一时间处理至关重要:
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检查是否意识丧失和呼吸停止
开始心肺复苏(CPR)
持续按压胸部,频率100~120次/分钟,直到专业人员到来或患者恢复
尽早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如果公共场所配有AED,应立即启用,跟着语音提示进行除颤操作
关键要记住:心脏骤停后的4分钟是“黄金抢救时间”,越早开始急救,成功率越高。
四、如何预防青少年心脏骤停?
规律作息,保证睡眠
青少年每天建议睡足8小时,避免通宵熬夜,尤其在假期更要保持基本的作息节律。
控制游戏时间,避免过度沉迷
游戏应适度,每次不超过1小时,避免连续作战造成神经系统过度兴奋。
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心脏检查
有家族史或平时运动后胸闷、心悸的孩子,一定要做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
均衡饮食,远离高糖高盐饮料
补充必要的维生素和电解质,保证营养均衡,防止代谢紊乱。
增强运动习惯,但要量力而行
鼓励适当锻炼,避免长时间久坐,同时注意运动前热身和运动后恢复。
了解急救知识,学会心肺复苏
家长、老师、青少年本人都应掌握基本的心肺复苏和AED使用技能,以备不时之需。
结语
这次16岁男孩心脏骤停的经历令人震惊,同时也给无数家庭敲响了警钟。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应该被假期所打破。我们必须明白,过度放纵、缺乏节制的“放松”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慢性自伤”。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保护心脏健康,必须从日常生活做起。多一点自律,少一点冲动,珍惜身体,才能真正享受青春的精彩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