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突发急性心梗强忍2天才去医院,险些丧命。近日,武汉一位男子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却因为强忍不适,在家硬撑了整整两天才前往医院。结果不仅错过了急救的黄金时间,还引发了严重的并发症——急性二尖瓣脱垂合并重度反流,进一步诱发了凶险的心源性休克,生命一度危在旦夕。所幸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专家团队的紧急救治下,通过打通堵塞血管,并利用心脏夹技术修复“漏风”的心瓣膜,男子最终转危为安并顺利出院。
这起事件不仅令人后怕,也再次为我们敲响了健康警钟:心梗不能拖!一旦发作,必须争分夺秒救治,否则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那么什么是急性心梗?它的前兆有哪些?如果怀疑自己或他人出现心梗症状,应该怎么做?我们又该如何预防这种高风险的心血管疾病?下面一一为大家科普。
什么是急性心梗?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冠状动脉(为心脏供血的血管)突然堵塞,导致心肌因缺血而坏死的一种严重心血管疾病。简单来说,心脏就像一台泵,如果供血“油管”堵住了,泵的部分零件就会因“断粮”而损坏甚至失效。
心梗往往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是心脏病中最危险的一种。如果抢救不及时,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心梗是怎么引起的?
心梗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即血管内壁沉积脂肪形成斑块。一旦斑块破裂,就容易引发血栓,把血管彻底堵死。
以下几类人属于高危人群: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
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精神压力大、长期熬夜者
有心梗或冠心病家族史的人
中老年男性,尤其是超过45岁以上者
急性心梗有哪些症状前兆?
心梗不是没有预兆,关键是我们是否能识别这些信号。典型症状包括:
胸痛:突然出现剧烈胸骨后压榨样、紧缩感疼痛,持续超过20分钟,不能缓解。
放射性疼痛:疼痛可能放射至左肩、左臂、下颌、背部。
出汗:冷汗淋漓,感觉濒临死亡。
呼吸困难:特别是伴有胸闷,喘不过气。
恶心、呕吐:有时会被误认为是胃病。
头晕、乏力、意识模糊:尤其在老年人中更为明显。
有些“沉默型”心梗没有典型胸痛症状,容易被忽视,特别是在糖尿病患者中更常见。
突发心梗怎么办?
心梗发生时,时间就是生命。以下是急救关键:
立即拨打120:别想着“忍一忍就过去了”,越快送医,生还几率越高。
就地休息,避免活动:防止加重心脏负担。
服用药物(如阿司匹林):若身边有急救药物,如阿司匹林,可在医生指导下嚼服帮助抗凝。
保持通风,松解衣物:缓解呼吸压力。
不要自己驾车去医院:中途风险极高,应该等待急救人员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心梗的最佳救治时间是发作后的1至2小时内,被称为“黄金120分钟”。越早打通血管,心肌损伤越小,康复也越快。
如何预防心梗?
预防胜于治疗。以下几点日常生活中的习惯,能有效降低心梗风险:
合理饮食:少油少盐,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是动脉硬化的重要推手。
规律运动:每周进行3至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等。
控制“三高”: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
减压放松:保持良好情绪,减少精神紧张。
定期体检:尤其是中老年人,建议每年做一次心电图、血脂检查和心脏超声。
武汉男子的经历再次说明,心梗不是可以忍的病,更不是小毛病。千万别拿命去赌“也许没事”,因为有些错误真的无法重来。
一旦出现胸痛、气促等疑似症状,应该立刻就医,争取抢救的黄金时间。日常生活中做好健康管理,远离高危因素,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