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冰饮料猝死”登上热搜,引发不少人关注。新闻中提到,福建福州一名男孩在运动过后,大汗淋漓地冲进空调房,拿起冰镇饮料猛喝,结果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最终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医生表示,这种情况本可以避免。运动后不能马上猛喝冰饮,更不能大口快速灌下。正确的做法是:先休息3到5分钟,让心率慢慢平稳,再选择温和的饮品小口慢饮。实在忍不住,也应先将冰饮回温片刻再喝。
这则新闻令人痛心,同时也敲响了警钟——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小动作,也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那么,这种情况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运动后喝冰饮真的会致命吗?我们该如何预防类似的悲剧?下面就来科普一下急性心肌梗死及相关知识。
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俗称“心梗”,是指心脏的部分心肌由于供血中断而发生坏死,属于一种危及生命的急性心血管疾病。简单来说,就是供应心脏的血管被堵住了,心脏“缺氧”太久,部分组织“死”了。
心肌梗死的发生速度很快,严重时会在短时间内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因此,它被称为“隐形杀手”。
运动后喝冰饮为什么会引发心梗?
运动时,身体处于兴奋和高代谢状态,血管扩张、心率加快、排汗增多,体温升高。当我们运动结束后突然进入低温环境,再大量喝入冰镇饮料,身体会受到较大“刺激”:
血管剧烈收缩:冰冷刺激导致全身尤其是冠状动脉急剧收缩,供血量骤降。
心脏受刺激:心脏在剧烈运动后处于敏感状态,冷刺激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或血管痉挛。
诱发冠脉堵塞:对于有潜在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这种刺激容易让原本已有的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最终堵塞血管,引发心肌梗死。
特别是青少年或看似健康的人群,有时并不知自己是否存在潜在的心脏问题,因此更容易忽视这一点。
急性心肌梗死有哪些前兆?
虽然心梗有时来势汹汹毫无征兆,但也有一些典型的症状值得我们警惕:
胸口闷痛或压迫感,通常持续超过10分钟。
左侧肩膀、手臂、下巴或背部放射性疼痛。
呼吸困难、气促、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突然感到疲惫或虚弱。
尤其在运动后或情绪激动时出现这些症状,应高度警惕,立刻就医。
突发心梗怎么办?
一旦有人出现疑似心梗的症状,应立刻采取以下措施:
立即拨打120,不要犹豫。
让患者平躺或半坐位,保持安静。
解开衣扣,保持通风,便于呼吸。
如果患者有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等药物,按医嘱服用。
不要自行开车送医,因为途中可能病情加重,应由专业急救人员处理。
心梗的黄金抢救时间是90分钟以内,越早处理,生存几率越大。
如何预防急性心梗?
注意运动后恢复
运动结束后,应缓慢走动或做拉伸运动,让身体逐步降温。
不要立刻进入空调房或喝冰镇饮料,应先静坐休息几分钟。
控制饮食习惯
少吃高油高脂食物,避免长期高胆固醇饮食。
控制体重,预防“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定期体检
特别是有家族心脏病史的人群,应每年做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
了解自己的冠状动脉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管理情绪和压力
长期压力和焦虑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保持心情平稳非常重要。
戒烟限酒
吸烟是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酒精摄入也需控制,尤其不能饮酒后剧烈运动。
结语
冰饮确实解渴,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或运动后。但我们需要明白,身体承受冷热刺激的能力有限。看似简单的一瓶冰水,若喝法不当,就可能成为压垮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