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健康网 > 新闻 > 健康快讯 > 正文
家里藏大量致癌物 专家分析生活常见危险用品

2013-03-11 09:00来源:中新网

导语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经过两年精心研究,由16名专家完成的史上最全面的内分泌研究报告,并称家里藏大量致癌物。那么,具体有哪些用品会致癌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家,一向被视为最安全的港湾。然而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经过两年精心研究,由16名专家完成的史上最全面的内分泌研究报告,并称地毯、沙发、家电、水瓶、玩具、信用卡等家居用品中,存在的溴化阻燃剂、塑化剂、双酚A等3类物质可能导致癌症哮喘和不育等问题。据此,我们列出了家中常见的危险用品,并邀请权威专家解析,这些污染物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伤害,该如何规避?

  一、危险用品:PVC地板、油漆等装修材料,一次性塑料水杯、塑料手套、玩具、雨衣、鞋类、浴帘、信用卡等日用品,包装袋、保鲜膜等食品包装,以及发胶、口红、指甲油、乳液等化妆品。

  所含污染物:塑化剂,也叫增塑剂(目前使用最多的是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不仅用于塑料制品的生产,在橡胶、黏合剂、树脂、电缆等材料中也有应用。主要起到增加材料的柔软性、韧性和弹性的作用,使其更耐用。

  危害: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伍学焱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有类雌激素作用,大量摄入可能干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如果在体内长期累积,会引发激素失调,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最严重的是影响生殖能力,造成孩子性别错乱,诱发儿童性早熟。塑化剂还会伤害人类基因,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肝脏和泌尿系统也会连带受伤,且受损后,还可能通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另有研究证实,塑化剂会使动物产生癌变反应。

  应对措施:伍学焱表示,对于现代人来说,完全避开塑化剂几乎不可能,但也没必要过度恐慌,只要正常接触,不过量使用,就不会伤害人体。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建议,应尽量少用塑胶产品,不应让儿童把塑胶制品放入口中;最好不要用塑料瓶来装酒和油,如果一定要装,最好选择瓶底或瓶身上有个三角标志,三角里面有数字“1”的塑料瓶,并存放在阴凉通风处;如果塑料制品上标有“PVC”,说明里面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购买和使用时要格外注意;用微波炉加热时,不能带着保鲜膜一起加热,特别是肉类,多数保鲜膜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一旦接触油脂,就会释放有害物质。

  中国环境科学院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室副研究员王红梅表示,家装尽量选择钢木家具和地板。在选购日常用品时,如果闻到较大异味,就说明其污染物浓度较大,应该果断弃用。绿色和平污染防治项目主任郑钰提醒,选择儿童用品时,要避开PVC材料的,过软、过小的塑料制品要少买,特别要注意有刺鼻的“塑料”气味,或摸起来有点油腻黏稠感的塑料玩具,应谨慎选择。

  二、危险物品:餐具、水壶、奶瓶、罐头、眼镜片、手机、电脑、购物小票等。

  所含污染物:双酚A,可使塑料产品变得无色、透明、耐用、防摔,应用广泛。

  危害:伍学焱表示,双酚A不仅会导致心脏病,还会诱发糖尿病和肝脏疾病,并影响胎儿、儿童的大脑发育,甚至增加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风险。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双酚A还会增加女性不孕的风险。董金狮指出,双酚A一旦被人体摄入,很难分解,会遗传给后代,还可能发生变异,产生新的有毒有害物质。

  应对措施: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唐赛珍表示,塑料制品中的某些成分是否真正危害人体,和使用方法有很大关系。日常生活中可以注意以下几点:不用塑料杯装沸水,因为双酚A只有在100℃以上的高温中才会释放出来;不用塑料袋装热食,以免有毒物质在高温下被释放,造成慢性中毒;不用彩色塑料袋装熟食,因为彩色塑料袋大多是用回收塑料制成的,可能释放有害物质;微波加热要用专用碗;新买的塑料制品用温水浸泡数日,加快释放出残余双酚A等有害物质,再使用;超市小票中也可能含此类物质,接触后要及时洗手。

  三、危险用品:家用电器外壳、地毯、涂料、沙发坐垫填充物等。

  所含污染物:溴化阻燃剂,一种含溴有机化合物的通称,作为阻燃剂使用,主要涂抹于物体表面,防止物体因过热而起火。

  危害:添加阻燃剂防止起火本是好意,但如果阻燃剂对人体有害,就可能得不偿失。溴化阻燃剂作为一种常见污染物,持久性强,易在人体内积聚,会干扰人体的内分泌、免疫和神经系统,造成儿童过度活跃、学习困难,并导致成人精子质量下降和不孕不育。溴化阻燃剂在焚化时,还会释放致癌物。

  应对措施:湖北大学化工学院王应席教授表示,沙发、窗帘、壁纸等阻燃家具,最好使用磷化阻燃剂代替溴化阻燃剂。目前,欧洲已经明确规定不准使用溴化阻燃剂,但在我国,阻燃标准没有欧洲严格,溴化阻燃剂的阻燃效果又是最好的,所以市面上依旧存在含溴化阻燃剂的家具。消费者在选购软体家具时,尽量选亚麻、羊毛面料的产品。如果担心有隐患,可保持室内通风,或种植兰花等可以吸收溴元素的植物。此外,沙发和坐垫等通常使用加了溴化阻燃剂的海绵类物质,一旦外层的包裹物料有破损,应立即缝补。购买家电产品时,尽量选择带有“ROHS”标志(代表不含大多数种类的溴化阻燃剂)的产品。

  最后,王红梅提醒消费者,现代生活中,难以完全避免上述物质,但无需过度恐慌,因为技术过关、质量合格、信誉良好的企业会根据相关标准生产、加工产品,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责任编辑:邱天华)

标签阅读:
致癌物
家里
  • 怀孕三个月后能同房吗

    怀孕期间比较特殊,如果身体上出现了其他的异常表现,最好到正规的医院就诊,避免自行的胡乱使用药物,防止影响到胎儿的健康。同时也要好好的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 一深一浅是怀孕吗

    如果随着怀孕时间的延长,第二条杠如果越来越深的话那可能是怀孕了,或者是没有明显的加深有可能是没有怀孕,也可能是生化妊娠,最好是到医院去查血中的绒毛膜促性激素,如果是升高了,那确定就是怀孕了,这是最准确的。注意休息,观察着看。

  • 白内障怎么引起的

    后天性的白内障原因多种多样,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即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与多因素相关,如老年人代谢缓慢发生退行性病变有关,也有人认为与日光长期照射;另外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都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相关;除此之外,外伤、药物等也可导致白内障。

  • 宝宝拉绿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建议平时给宝宝多喝一些温开水,并且要帮其做好腹部的保暖措施,也可以经常用热水袋帮助宝宝热敷肚子,能加快肠胃功能恢复速度,促使大便尽快恢复正常。每个宝宝的食欲都是不同的,因此平时要注意给宝宝按需喂奶,尽量保证宝宝吃饱喝足,以避免宝宝因为肚子饿而导致大便异常。

  • 感冒鼻子堵塞不通气怎么办

    也可以新医嘱口服通鼻利窍的药物来治疗。鼻子不通气感觉有一些堵塞感,同样可以进行适量的按摩能够起到效果,在治疗感冒期间还要注意自身的穿着,尽量处于保暖状态。

  • 我的胸部下垂加外扩,还严重缩水,身材都变了,很焦虑,怎么办呢?

    首先可以从减肥开始,少吃多餐,管住嘴迈开腿,每天坚持运动,锻炼到身体各个肢体,想要胸部饱满,可在进行胸部锻炼之后使用stwics恒负压美胸进行增胸,多吃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米饭,淀粉这些,还有?木瓜、猪脚等有利于脂肪生长的,保持自己的营养均衡。

  • 26岁营养不良胸部很平自卑怎么办?

    青春期的营养不良导致的发育不良会影响到胸部的变化,成年之后如果存在胸部扁平的情况除了在膳食营养上做补充外,可以适当尝试外界物理按摩手段,使用恒负压Stwics美胸仪进行保养,平时可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改善身体状况。

  • 胸部干瘪没有弹性有点蔫皮现象,要怎么改善调整呢?

    如果在饮食上也无法得到缓解,那么可以尝试一些物理按摩手段来试着缓解,通过stwics等恒负压丰胸仪方式改善,刺激乳房细胞促进血液循环,让胸部呈现饱满,达到丰胸的效果。 如以上均无效果建议还是就医治疗。

Q我都42岁了,感觉自己胸型不好看,如何让胸部饱满挺拔?

林煌主任医师

A

对于出现以上问题的女性,建议在饮食上多吃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米饭,淀粉这些,还有木瓜、猪脚等有利于脂肪生长的。比如:木瓜、鱼、肉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牛奶,都有助于丰胸。黄豆、花生、杏仁、桃仁、芝麻等食物都能起到健胸的作用,但是要注意多吃。橘子、葡萄、柚子以及番茄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能防止胸部变形,可多吃点。芹菜、核桃、红 腰豆等含有维生素E的食物。在生活里可以使用如Stwics丝蜜思的丰胸仪仪器防止下垂,做到饮食和按摩双结合改善以上症状。...[详细]

Q17岁可以用丰胸仪吗?这类产品安全吗?

林煌主任医师

A

引起发育不良的原因有很多如先天性卵巢发育不良、先天性无卵巢、慢性营养不良、遗传等都会引起胸部的发育不良。日常在饮食上应多吃含有雌激素高的食物,注意营养的均衡,确保身体处在一个健康发育的状态。此外通过物理手段如按摩胸部促进血液循环,以增进胸部发育,也是可以的。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按摩产品如丝蜜思恒负压丰胸仪,配合做一些有助丰胸的运动到达丰胸目的。 最后要提及青春期女孩身体处于发育时期,不宜为追求瘦的身材而过度减肥,这对身体各个部位的发育都是非常不利的。...[详细]

Q丰胸仪能让胸变丰挺吗?长期用留下的印子会不会消不掉?

林煌主任医师

A

这是由于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受力于皮肤表层产生的正常压痕,一般几个小时内就会消除,当设备使用不当可能会出现明显压痕但仅停留在皮肤表层,也会逐渐淡去,无需过度担心。...[详细]

Q指甲紫色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刘静副主任医师

A

甲下淤血不可除外。注意休息,减少活动,可予口服复方芦丁片改善血管通透性。...[详细]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