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冷空气活动频繁,全国多地经历“换季式”降温。不少人习惯性地把感冒归咎于“穿得少”“着了凉”,但医学专家指出:感冒的根本原因是病毒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进入呼吸道,寒冷并非感冒的直接原因。为什么天一冷,感冒的人就明显增多?这是因为气温骤降会使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降低其防御功能,为病毒入侵创造了条件。了解感冒的真实成因,掌握科学的预防和护理方法,才能帮助我们在这个秋冬季节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一、感冒的真实成因与传播机制
1. 病毒是感冒的真正“元凶”:感冒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的病原体包括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而流感则由专门的流感病毒导致。这些病毒主要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手和用具传染。当病毒侵入呼吸道后,会在呼吸道黏膜上大量繁殖,引发炎症反应,导致鼻腔、咽喉等部位出现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等感冒症状。
2. 寒冷与感冒的间接关系:虽然寒冷不直接导致感冒,但气温急剧变化会让呼吸道黏膜更敏感,使其防御功能下降,给病毒可乘之机。干燥的空气会损伤呼吸道黏膜,影响其正常功能,而冬季人们减少户外活动,更多集中在室内,通风不足也增加了病毒传播风险。
3. 免疫力下降的关键因素:免疫力低下时,人体抵抗病毒的能力会减弱。过度疲劳、熬夜、受凉、营养不良等都会降低免疫力。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老年人免疫系统功能衰退,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容易感冒。
二、识别感冒常见误区与就医信号
1. 常见误区辨析:很多人认为“感冒是冻出来的”,实际上寒冷只是诱发因素,而非直接原因。关于“感冒硬抗就能好”的观点也不完全科学,虽然感冒通常是自限性疾病,但完全靠“硬抗”可能延误治疗,尤其当出现并发症时。滥用抗生素是另一个常见误区,抗生素对病毒引起的感冒无效,只对细菌感染有效。
2. 需要警惕的就医信号:感冒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高烧持续3天以上或体温超过39℃;出现呼吸困难、胸痛、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感冒症状持续超10天无改善或加重;儿童、老人、孕妇及慢性病患者感冒后病情较重。感冒可能引发一些并发症,轻则表现为上呼吸道不适,重则可能导致肺炎、心肌炎、脑炎等。
3. 科学用药与护理:感冒患者应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对于健康成年患者,感冒大多呈自限性,病程一般7天左右,部分人可能持续2周。中药需辨证使用,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用药不同,不可盲目跟风使用网红感冒药。感冒期间要注意休息、多喝水,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三、科学预防感冒的有效策略
1. 加强个人防护与卫生习惯:预防感冒的关键措施包括科学佩戴口罩,特别是在人员密集场所;勤洗手,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按照“七步洗手法”清洗;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眼、口、鼻;保持室内通风,即使天气寒冷,每天也要开窗2-3次,每次半小时。
2. 增强自身免疫力: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A、蛋白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鸡蛋、牛奶、瘦肉等。保证充足睡眠,成人每天睡7-8小时,儿童需要8-10小时;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保持乐观心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虽然寒冷不直接导致感冒,但保持身体温暖和鼻腔湿润可以减少病毒入侵的机会。
3. 利用疫苗与中医预防方法: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手段,建议符合条件的人群在每年10月至11月接种流感疫苗。中医预防感冒有一些特色方法,如按揉鱼际穴可以提升阳气,预防秋冬季反复感冒。由生黄芪、防风、炒白术组成的玉屏风散,对预防反复感冒有一定作用。
结语
感冒由病毒引起,寒冷天气只是通过降低呼吸道防御力间接增加感染风险;识别感冒误区与重症信号,避免滥用药物,出现特定症状需及时就医;科学预防感冒需结合良好卫生习惯、免疫力增强及疫苗等综合措施。正确认识感冒成因,采取科学防护方法,是秋冬季保持健康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