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量号称神药与保健品广告铺天盖地,让不少人上当受骗。2025年上半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处医疗广告违法案件1666件,罚没金额高达1278万元。虚假医疗信息已突破传统传播边界,向多平台渗透,特别是短视频平台成为重灾区。这些骗局背后是精心设计的健康陷阱,消费者需要擦亮眼睛,识别日益隐蔽的医疗诈骗手段。
一、常见医疗健康骗局形式
1.神医神药骗局:犯罪团伙在短视频平台打造数十个“老中医”人设,通过精心编排的剧本,让“演员”穿上白大褂,在布置成诊室的场景中“坐堂问诊”。他们宣称拥有“秘方”,能够治糖尿病、高血压甚至癌症等现代医学难题。河南一位六旬糖尿病患者花费3000元购买后,不仅病情未缓解,还因药物中的违禁成分导致肝功能损伤。
2.保健品虚假宣传:大量号称神药与保健品广告铺天盖地,有主播将普通保健品吹成“神药”,通过直播“养生课堂”宣称可“治三高”。天津的吴女士透露,她的父母被某“营养师”洗脑,放弃正规药物治疗,转而依赖“固体饮料治百病”。
3.医美诱导消费:58岁的崔女士在小区内的艾灸馆体验时,被艾灸馆老板及其店内“医美托”联手游说,诱导至医美机构。医生以夸张言辞对崔女士的面相进行解读,声称其面部皱纹会影响家庭和财运,并极力推荐进行多项医美手术。在诱导下,崔女士消费了6万余元,其中包括了外孙的学费。
二、骗局目标与心理操纵手段
1.目标群体定位:老年人群体与慢性病患者成为“围猎”对象。诈骗团伙大多以“免费体检”“亲情关怀”建立信任,再用“国家补贴”“限时优惠”等话术诱导消费。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老年人消费投诉里,保健品虚假宣传占比超40%。
2.心理学陷阱设计:这些骗局抓住了特定人群的心理弱点。慢性病患者长期承受病痛折磨,当正规医疗无法提供立竿见影的效果时,“快速治疗”的承诺便成为难以抗拒的诱惑。犯罪团伙还通过精心设计的“水军”评论制造虚假繁荣,让受害者产生“这么多人都有效,应该没问题”的错觉。
3.权威伪装策略:骗子们深谙“白大褂效应”,通过伪造各类证书、锦旗营造专业形象。虚假信息常假借“基因疗法”“细胞修复”等概念,以“科普”外衣规避监管。部分产品擦边暗示“调理替代治疗”,伪造“学术机构认证”“三甲医院退休教授”等权威背书,让普通民众难辨真假。
三、防范措施与应对策略
1.资质核查三步法:通过国家卫健委官网验证医疗机构资质;在“医师执业注册信息查询”系统核对医生身份;登录国家药监局查询药品批准文号。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消费者识别真假医疗机构和医生。
2.识破话术五特征:注意识别化承诺、神秘化说辞、恐吓式营销(如“不吃就恶化”)、伪科学包装(如“量子技术”“纳米疗法”)以及限时优惠(如“仅限今天”)等话术。
3.科技工具助力防骗:蚂蚁集团旗下AQ应用推出了AI医疗打假功能,用户可通过“AI拍图打假”、“AI电话验真”等方式识别骗局。一款“延年壮骨酒”进行拍照实测,上传图片后,系统迅速给出“需特别警惕”的判断,并详细列举了缺乏合法资质、涉嫌违法宣传等问题。
4.家庭防骗双保险:为长辈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定期检查父母手机异常消费记录;建立家庭健康信息共享群。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家庭成员特别是老年人远离医疗健康骗局。
虚假医疗广告危害不亚于电信诈骗,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更可能延误病情治疗。从识别常见骗局形式到了解心理操纵手段,再到掌握防范措施,每个环节都需要我们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