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冰雪之城"到"高温熔炉",哈尔滨正在经历气候异常的严峻考验。6月26日,当地体感温度达38℃,高校宿舍内温度计飙升至35℃以上,学生描述"床单能拧出水"。更令人忧心的是,校方回应"装空调需长期规划"的同时,学生只能靠9.9元USB小风扇和冰块"自救",周边酒店却因爆满涨价至300元/晚。这场危机不仅暴露了基础设施的滞后,更敲响了极端天气下青少年健康防护的警钟——防暑降温,从来不该是一场"个人耐力赛"。
一、个人防暑:学生自救的"科学姿势"
物理降温有讲究:洒水需避开电源插座,选择早晚通风时段;冰垫应包裹毛巾避免低温灼伤;USB风扇摆放位置是脚底,促进空气循环。哈尔滨医科大学建议,可将湿毛巾敷于颈部动脉处,比直接吹风更有效降温。
作息与饮食调整:避开10:00-16:00高温时段活动,利用清晨4-6点相对凉爽期补眠;每日饮水不少于2升,可加入少量盐分或柠檬片预防电解质紊乱。有学生尝试"反向操作"——白天去有空调的图书馆补觉,晚上回宿舍仅作短暂休息。
警惕中暑信号:头晕、恶心、皮肤发烫是热射病前兆,需立即转移到阴凉处。若同学出现意识模糊,应将其双腿抬高30厘米,同时用凉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血管密集处。
二、校方应急:从"甩锅冰块"到系统应对
短期措施:已有高校开放体育馆、图书馆等空调区域作临时避暑所,延长开放至24点;部分学校取消夜间断电,允许使用电扇。专家建议可借鉴南方高校"清凉屋"模式,在走廊安装工业级换气扇,成本仅为空调的1/10。
管理优化:允许学生合理使用楼道空间,但需划定安全区域,避免堆放杂物引发绊倒事故;每层楼配备防暑药箱,含藿香正气水、清凉贴等。哈尔滨某校尝试"错峰洗澡"制度,将晚9点后热水供应调至下午,减少夜间闷热。
长远规划:电路改造是安装空调的前提,可优先为顶层、西晒严重宿舍加装;新建宿舍应参照深圳技术大学设计,采用外遮阳百叶窗和地源热泵系统,比传统空调节能30%。
三、社会协同:构建"高温防护链"
公共服务支持:气象部门需优化预警机制,对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发布"高温红警"时,自动触发应急响应。哈尔滨可借鉴广州"高温关怀"行动,动员商场、地铁站为学生提供免费纳凉点。
家庭与社区联动:家长可邮寄凝胶凉席、手持喷雾风扇等"防暑包裹";社区医院可进校开展热射病急救培训,教授学生使用AED设备。
气候适应教育:将防暑课程纳入军训,教授搭建简易遮阳棚、自制电解质水等技能。学生社团可发起"换被行动",用冬被置换校方统购的夏凉被。
结语:
哈尔滨高校的"楼道避暑"现象,既是极端天气的警示,也是基础设施与应急体系的压力测试。从个人的科学降温到校方的空间优化,再到社会的资源整合,防暑需要多层次协作。当高温从"偶然现象"变为"季节常态",唯有将学生的"热力学需求"置于首位,才能让求学之路不再是一场"高温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