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工作生活压力加大,一些年轻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一些疾病也随之出现,比如猝死。
邓荣文是邵武市立医院的医生,今年25岁,妻子刚怀孕4个月,可他没等到孩子出世,没能肩负起一个父亲的责任,没能陪伴孩子成长,便匆匆离开了人世。
5月15日傍晚,邓荣文与同事相约到篮球馆打篮球。在第一节休息的时候,邓荣文突然感到胸口闷得慌,晕厥了过去。和他一起打球的都是医院的同事,他们马上采取急救措施,救护车也很快送他去医院开胸抢救。经过6个小时的抢救,还是没能挽回这个年轻的生命。
医院死因报告初步认定——猝死。
猝死(Suddendeath,SD)是人类最严重的疾病。不同的文献关于猝死的定义不尽相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猝死定义:“正常人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从发病到死亡多长时间才能认定为猝死呢?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的时间是6小时之内。目前公认的是发病1小时内死亡者多为心源性猝死。
近年来,猝死病例逐年增多,且死者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人们在感叹生命脆弱的同时,也在反思为何都市白领猝死高发。据统计,我国每年心脏猝死的总人数高达50多万,平均每分钟就有3人因心脏原因在发病1小时内死亡,而抢救成功率却不到1%。
盘点几种容易猝死的职业
1.广告狂人
2013年5月,奥美中国北京公司24岁的员工李铮猝死。早在2008年7月,时任北京奥美客户群总监的台湾人林宗纬也因心肌梗死去世。
危险因素: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肺中心副主任和渝斌教授表示,有近半数以上的白领处于过度疲劳、劳累的环境中。一项网络投票显示,在经常加班的职业里,广告设计师高居榜首。
建议:身体喊累要休息。据了解,李铮发病前已经连续加班一个月没休息,每天都是工作到深夜11点以后才下班。发病前一周,这名年轻人已经出现身体不适。
其实,经常疲劳是一种报警信号,它提醒机体已经超负荷了,此时应停下来,把大脑放空,调整工作节奏,不要给身心火上加油,拿健康甚至生命换业绩。
2.白衣天使
2008年11月,广东44岁的脑外科医生郭育大因病毒性心肌炎引发猝死。2012年11月,安徽骨科医生王姚斐猝死,时年不到35岁。
危险因素:白天夜班连轴转、门诊一坐大半天、手术台上忘时间……特殊的职业使命,要求医护人员的工作不能有丝毫“差错”。他们精神紧张,时常用脑过度、缺乏睡眠。
建议:抽空补充“正能量”。关注健康,要从忙碌的生活中找机会,给身心进行有益的调节。
当情绪急躁不安时,听点音乐来舒缓一下紧张的心情,或者通过锻炼释放压力;觉得身体就要崩溃时,适当少加点班,和周围的人开开玩笑,享受一顿家庭晚餐,给生活补充一些“正能量”。
3.网络店主
2012年7月,24岁淘宝店主艾珺因过度劳累在睡梦中离开人世。3个月后,一名29岁的许姓网络店主猝死,他的女儿刚满两岁。
危险因素:每天一睁眼就对着电脑,见缝插针地吃饭、打包、发货,睡觉时脑袋里还嗡嗡响着买家的对话声、咨询声、质疑声等。开网店这一看似新鲜、简单的职业,背后却是几乎是“24小时工作制”状态。
建议:规律作息保平安。美国一家健康杂志曾建议,呵护身心要顺应人体生物钟,及时补充营养,保证身体有足够的能量应付繁忙的日程。
可以给自己定个相对规律的作息安排,比如早餐补充鸡蛋、牛奶,中午小睡半小时,下午吃点零食、外出走一圈,晚上12点之前关电脑休息等,不要把压力全部集中一起。
4.IT工程师
2015年3月,深圳36岁的IT男张斌,被发现猝死在酒店马桶上,凌晨1点,他还发了最后一封工作邮件。据悉,为赶项目常,他常常加班到早上五六点,又接着上班。死前一天,他跟妈妈说“太累了”。
危险因素: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健康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IT阶层“过劳死”的平均年龄仅为37.9岁。长时间对着电脑编程、测评、调试,每天一个姿势窝在椅子上。
建议:办公室里巧运动。对IT一族来说,想办法让自己“动”起来非常有必要。
可以在电脑旁边放点绿色植物,每隔一两个小时做一做手部运动,转转手腕、肩膀等;感觉大脑麻木的时候,从椅子上站起来,伸伸胳膊、扭扭腰,或者喝杯水,多向远处看看,做眼保健操缓解疲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