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健康网 > 新闻 > 健康快讯 > 正文
夏秋交替中风进入高发期 六招预防中风

2016-09-02 10:54来源:99健康网

导语
现在已经进入夏季和秋季的交替期,此时气温的波动比较大, 一些疾病也会趁此袭击。此时是中风的高发季节,“三高”人群要特别留意。那么要如何预防中风呢?

  昨日,华裔诺奖得主钱永健不幸离世,年仅64岁。大家猜测他很可能死于再发中风。

  时下正是夏秋交替之季,随着气温波动,血压波动也大,是一年中最容易发生中风的时节之一。虽然目前杭城各大医院收治中风患者数与夏季差不多,但按照往年的情况,等气温再下降一些,中风患者就会陆续增多。当下应如何预防中风的发生?哪些人该尤其要小心?来听听我省心血管病及神经内科的专家们是怎么说的。

预防 进入 中风 患者 血压 发生 饮食 中医院 因素 有关 波动

  “三高”人群要特别留意

  医学顶尖杂志《柳叶刀》(Lancet)曾发文称,在20~64岁的人群中,中风发病率增加了25%。“在中国有600万的脑血管病患者,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中风,而存活下来的有2/3是残疾。”浙江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侯群表示,对付中风关键还在于及早预防。

  “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类,预防工作还得有针对性来做。”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心血管病专家毛威教授说,前者就是俗称的脑梗,后者就是大家常说的脑溢血,在临床上,两者的占比为7:3。

  先来说说脑梗,其发生大部分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像绝经后的女性、40岁以上的男性,往往有动脉粥样硬化,所以都得高度警惕脑梗。除了年龄、遗传等不可逆的因素之外,我们还是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毛威说,比如:吸烟的人戒烟,肥胖的人科学减重,高脂血症的人把血脂降下来等。

  再来说说脑溢血,其发生主要与血压高有关,另外也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先天性血管病变有关,因此,重点是要管牢自己的血压,坚持降压治疗。

  中风先兆症状

  而总的来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人群及心脏病患者都要特别小心中风,一旦出现如下中风的先兆症状,最好尽快就医——

  1、一侧肢体麻木、无力;

  2、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

  3、一过性视物模糊、黑蒙、复视;

  4、一过性记忆丧失;

  5、一侧或双侧面口周麻木;

  6、走路不稳等。

  死里逃生的脑梗患者 千万别掉以轻心

  毛威提醒,已经发生过一次中风的人更得小心,因为他们再次发生中风的概率非常高。毛威建议,大多数脑梗患者需终生进行“二级预防”。很多患者出院后就停药,或是没有进行规范的二级预防,导致脑梗复发,出现致残甚至死亡的后果。此外,脑梗是否会复发,除了与自身的疾病和身体状况有关外,也与诱发因素有关,包括情绪的剧烈波动、气温突然降低、长时间感冒、大量出汗、腹泻、过度疲劳、精神紧张触发因素等。

  “在浙江省中医院神经内科,向来都非常强调对中风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国家级名中医、省中医院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专家裘昌林说。

  因此,除了坚持西医所提倡的“二级预防”之外,省中医院还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比如,痰湿体质的人,往往体型偏胖,我们会开方调理他们的代谢水平;再比如,阴虚体质的人,性子比较急,血压容易跟着情绪波动,所以针对这类人,我们会药方与心理疏导双管齐下。

  此外,中西医专家们一致认为,适当的运动锻炼对于中风的预防有帮助,但一定不能过度,比如饭后半小时再走路40~60分钟,或是打太极,或是骑自行车,如果感到身体疲劳或不适,不但要停下运动,还要尽早上医院就诊。

  推荐:六招预防中风

  1.及时治疗诱发病

  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高粘血症、肥胖病、颈椎病等应及早治疗;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2.重视中风的先兆征象

  留意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等先兆中风现象。一旦小中风发作,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3.消除中风的诱因

  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要注意心理预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的生活作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血管病。

  4.饮食结构合理

  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每周至少吃三次鱼,尤其是富含ω-3脂肪酸的鱼类,或者服用深海鱼油。ω-3脂肪酸能够调节血液的状态,使血液较不容易形成凝块,进而防止脑梗塞。

  5.户外活动注意

  应逐步适应环境温度,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过高,避免从较高温度的环境突然转移到温度较低的室外(特别是老年人),外出注意保暖。有过中风史的患者还要注意走路多加小心,防止跌跤;此外,日常生活起床、低头系鞋带等动作要缓慢;洗澡时间不宜过长等。

  6.饮食营养

  病人的病情轻重,有无并发症,能否正常饮食,消化吸收功能、体重、血脂、血糖、电解质等因素,提出不同的饮食营养治疗方案。在急性期饮食治疗是让病人能度过危急阶段,为恢复创造条件。恢复期应提出合理饮食的建议,纠正营养不足或营养失调,促进恢复和防止复发。

  精彩推荐:6龄童救中风爷爷 中风急救六步骤

(责任编辑:苏娇蓉)

标签阅读:
中风高发期
  • 怀孕三个月后能同房吗

    怀孕期间比较特殊,如果身体上出现了其他的异常表现,最好到正规的医院就诊,避免自行的胡乱使用药物,防止影响到胎儿的健康。同时也要好好的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 一深一浅是怀孕吗

    如果随着怀孕时间的延长,第二条杠如果越来越深的话那可能是怀孕了,或者是没有明显的加深有可能是没有怀孕,也可能是生化妊娠,最好是到医院去查血中的绒毛膜促性激素,如果是升高了,那确定就是怀孕了,这是最准确的。注意休息,观察着看。

  • 白内障怎么引起的

    后天性的白内障原因多种多样,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即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与多因素相关,如老年人代谢缓慢发生退行性病变有关,也有人认为与日光长期照射;另外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都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相关;除此之外,外伤、药物等也可导致白内障。

  • 宝宝拉绿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建议平时给宝宝多喝一些温开水,并且要帮其做好腹部的保暖措施,也可以经常用热水袋帮助宝宝热敷肚子,能加快肠胃功能恢复速度,促使大便尽快恢复正常。每个宝宝的食欲都是不同的,因此平时要注意给宝宝按需喂奶,尽量保证宝宝吃饱喝足,以避免宝宝因为肚子饿而导致大便异常。

  • 感冒鼻子堵塞不通气怎么办

    也可以新医嘱口服通鼻利窍的药物来治疗。鼻子不通气感觉有一些堵塞感,同样可以进行适量的按摩能够起到效果,在治疗感冒期间还要注意自身的穿着,尽量处于保暖状态。

  • 我的胸部下垂加外扩,还严重缩水,身材都变了,很焦虑,怎么办呢?

    首先可以从减肥开始,少吃多餐,管住嘴迈开腿,每天坚持运动,锻炼到身体各个肢体,想要胸部饱满,可在进行胸部锻炼之后使用stwics恒负压美胸进行增胸,多吃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米饭,淀粉这些,还有?木瓜、猪脚等有利于脂肪生长的,保持自己的营养均衡。

  • 26岁营养不良胸部很平自卑怎么办?

    青春期的营养不良导致的发育不良会影响到胸部的变化,成年之后如果存在胸部扁平的情况除了在膳食营养上做补充外,可以适当尝试外界物理按摩手段,使用恒负压Stwics美胸仪进行保养,平时可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改善身体状况。

  • 胸部干瘪没有弹性有点蔫皮现象,要怎么改善调整呢?

    如果在饮食上也无法得到缓解,那么可以尝试一些物理按摩手段来试着缓解,通过stwics等恒负压丰胸仪方式改善,刺激乳房细胞促进血液循环,让胸部呈现饱满,达到丰胸的效果。 如以上均无效果建议还是就医治疗。

Q我都42岁了,感觉自己胸型不好看,如何让胸部饱满挺拔?

林煌主任医师

A

对于出现以上问题的女性,建议在饮食上多吃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米饭,淀粉这些,还有木瓜、猪脚等有利于脂肪生长的。比如:木瓜、鱼、肉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牛奶,都有助于丰胸。黄豆、花生、杏仁、桃仁、芝麻等食物都能起到健胸的作用,但是要注意多吃。橘子、葡萄、柚子以及番茄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能防止胸部变形,可多吃点。芹菜、核桃、红 腰豆等含有维生素E的食物。在生活里可以使用如Stwics丝蜜思的丰胸仪仪器防止下垂,做到饮食和按摩双结合改善以上症状。...[详细]

Q17岁可以用丰胸仪吗?这类产品安全吗?

林煌主任医师

A

引起发育不良的原因有很多如先天性卵巢发育不良、先天性无卵巢、慢性营养不良、遗传等都会引起胸部的发育不良。日常在饮食上应多吃含有雌激素高的食物,注意营养的均衡,确保身体处在一个健康发育的状态。此外通过物理手段如按摩胸部促进血液循环,以增进胸部发育,也是可以的。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按摩产品如丝蜜思恒负压丰胸仪,配合做一些有助丰胸的运动到达丰胸目的。 最后要提及青春期女孩身体处于发育时期,不宜为追求瘦的身材而过度减肥,这对身体各个部位的发育都是非常不利的。...[详细]

Q丰胸仪能让胸变丰挺吗?长期用留下的印子会不会消不掉?

林煌主任医师

A

这是由于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受力于皮肤表层产生的正常压痕,一般几个小时内就会消除,当设备使用不当可能会出现明显压痕但仅停留在皮肤表层,也会逐渐淡去,无需过度担心。...[详细]

Q指甲紫色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刘静副主任医师

A

甲下淤血不可除外。注意休息,减少活动,可予口服复方芦丁片改善血管通透性。...[详细]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