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泉州石狮、惠安海域相继发生赤潮。各级相关部门密切监视监测相关海域变化,对受赤潮影响海域加强监控、巡查,禁止采捕受影响的海产品,杜绝受影响海产品上市流通。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昨日赤潮有消退的迹象。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惠安崇武大岞港,几片呈现暗黄色的水域,与周遭的蓝色海域泾渭分明。此时正是退潮时期,但是这几片暗色的水域并没有随着潮水退去。“不是泥沙被卷起来,是的话会恢复(蓝色)再变暗。”大岞村几名渔民告诉记者,这就是赤潮。
在崇武古城后门附近的半月湾海域,记者也见到了类似的情况。
“相较前几日,区域没那么大,颜色也没那么深了。”崇武镇沿海居民称,从他们目测的情况看,赤潮好像消了不少。惠安县海洋与渔业局一名工作人员介绍,昨日上午该局渔政船到大岞海域巡查时,发现赤潮消失了不少。
记者了解到,惠安海域已被列入相关部门的监视监测范围。
进程 赤潮密度有所下降
昨日,记者从国家海洋局崇武海洋环境监测站(泉州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了解到了石狮、惠安海域出现赤潮的大致进程。
6月6日10时,石狮市海洋与渔业局通知:梅林码头附近海域疑似发生赤潮,相关部门立即赶到现场进行监视监测。其时,海水颜色异常,呈暗红色片状漂浮在海面上,面积约2平方公里。种为链状裸甲藻,本种可产生麻痹性贝毒,赤潮已经发生。6月7日,梅林码头赤潮面积约3平方公里;6月9日,梅林码头赤潮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东埔渔港及附近海域赤潮面积约5平方公里;6月10日-11日,梅林码头及东埔海域海水颜色未见异常,密度均低于赤潮基准密度。
6月9日,惠安县海洋与渔业局接到崇武镇养殖户反映,崇武镇大岞、西沙湾至高雷山附近海域水质变色,疑似发生赤潮。随后,国家海洋局崇武海洋环境监测站进行监视监测发现,海水颜色异常,呈暗红色片状漂浮在海面上,面积约7平方公里。种为链状裸甲藻,本种可产生麻痹性贝毒,赤潮已经发生。6月10-11日,大岞、西沙湾至青山湾附近海域,赤潮面积均约为10平方公里。
昨日晚些时候,记者了解到,惠安县净峰镇政府发出《紧急通告》称,根据6月12日上午海上赤潮监测结果显示,在净峰镇黄杆岛以南海域出现赤潮,面积约1平方公里。受赤潮影响,净峰镇黄杆岛以南海域相关海产品可能受污染。为防止发生误食事件,禁止所有人员在赤潮完全消退前入海采捕、捡拾、食用相关海产品及进行海钓、游泳。
截至昨日23时本报发稿时,福建省海洋预报台还未发布12日9时以后的监测数据。知情人士称,相较前日,12日的赤潮密度有所下降,“随着温度等条件的变化,赤潮会逐步消退乃至消亡,但也有部分可能转移到其他海域,再进行繁衍扩散。所以,不能麻痹大意,还需要更密切的监视监测。”
赤潮的原因
国家海洋局崇武海洋环境监测站(泉州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相关技术人员分析了赤潮可能产生的原因。
一种是海洋浮游生物引起,悬浮在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的海洋浮游生物大范围出现形成赤潮。据初步统计,世界各大洋中能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180余种,其中在中国浮游生物名录上登载的有63种。
二是养殖业等发展扩大,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高。比如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以及铁、锰等微量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会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还有,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海水的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
此外,赤潮的发生还与纬度位置、季节、洋流、海域的封闭程度等自然因素有关。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赤潮的危害
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带来的破坏是巨大的。赤潮会破坏渔场的饵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展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生物窒息而死;若在育苗期发生赤潮,将对苗种繁殖产生严重危害;有些赤潮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避免购买赤潮海域贝类
“目前,还没有出现对赤潮十分高效、无毒的治理方式。”一位部门人士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找到一种方法完全治理赤潮。不过,对于一些养殖户,发生赤潮时,仍有一些应急措施可以采用。对于小型的网箱养殖,可以采用拖拉法,也就是将养殖网箱从赤潮水体转移至安全水体。这个前提条件是赤潮局部区域发生,而且周围容易找到安全的场所。另外一种是隔离法,主要通过使用不渗透的材料将养殖网箱与周围的赤潮水隔离开来,降低赤潮的危害。同时,注意给网箱充气,防止鱼类缺氧。
对于普通市民而言,近期不要购买来自受影响海域的贝类海产品,如牡蛎、淡菜(贻贝)、花蛤、鲍鱼、海蛏、海蛎等。
记者了解到,石狮、惠安两地及相关部门也通过微信、短信通知等形式,向养殖户及群众发送提醒,“海边的人士可能还比较清楚,特别要提醒那些初到海边游玩的内地人士和来泉务工人员,千万不要捡拾受影响海域的贝壳食用。”
此前,据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通报,6月7日、8日,泉州石狮、漳州龙海、漳浦等地发生疑似食用贻贝中毒事件。昨日,惠安东桥镇和崇武镇又相继发生两起疑似食用淡菜导致的中毒事件。不过,这两起案例是否与赤潮有关,尚未得到相关部门确认。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广大市民,应选择去大型、正规的超市或市场购买水产品,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在烹饪贝类时,一定要煮熟煮透,高温下会大大降低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食源性风险;避免食用贝类周边内脏、生殖器及卵子等发黑的部位;尽量减少食用频率,单次食用量不宜太多。如发现误食,出现中毒症状,请尽快就医。
推荐阅读:
- 上一篇:锦州发布贝类海鲜消费警示
- 下一篇:赤潮致青蛤中毒 如何避免新中毒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