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7日,广州中山大学发布调研报告称,近八成医务工作者认为,自己的职业不被尊重,其中更有超过一半的人感到非常不被尊重。同时,80.5%的医务工作者给自己的评价是“合格或比较合格”,七成人工作繁重,没有自己的时间。
通过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医生“吃力不讨好”式的尴尬。一方面,医生不受尊重,这在中国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尤其随着国内医疗环境恶化,医生“圣手观音”、“白衣天使”的社会形象,似乎越来越多地被“白眼狼”、“开药机器”等取代。伤医事件发生时,竟有不少网友高呼“该杀”。另一方面,中国医生为多看一名患者,不喝水、不上厕所,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甚至猝死的也不少见。但遗憾的是,这种忙碌和付出,并没赢得民众的理解和尊重。
在多数国家,医生都是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代名词”。在欧美,医生、法官和律师是最受人尊敬的三个行业,也是薪资最高的前三名。我们深究中国医生形象不佳、社会地位不高的原因,不难发现,多数时候,问题出在医生之外。
以中山大学此次公布的另一项数据为例,国内公立医院医生平均薪酬虽是社会平均工资的两倍左右,但“灰色收入”普遍,与“创收”挂钩的奖金比例最高能占到全部工资的70%~80%。且不说现代社会以金钱多寡论成败,就巨大的生活压力而言,医生为了体面的生活,其诊疗行为无疑会被这种薪酬结构裹挟:为挣奖金,多开药和检查单。医生看病变得不再纯粹,在“治病救人”之余,不得不想着“创收”。而在医生“创收之举”背后,则是我国医疗投入长期不足、医疗保障力度不够、医学教育浮躁等问题。只不过,这些制度障碍在医患关系中,被患者统统“转嫁”到医生身上。
医生在中国已是高危职业,当他们不受待见时,最直接的影响便体现在门诊上:患者见到医生,首先想到的是“医生收红包、开大处方”等,信任无从谈起;医生看到患者,心里装着的是“他不信任我,还可能起诉我”,难以全力以赴。医生的工作积极性、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必然下降,为此“埋单”的是患者,是医生,也是医学的未来。
要想提高医生的职业地位,最重要的是让医生成为一份纯粹的职业,他们只需做一件事:解决病痛。而要达到这点,则需要体制的良性运转,需要医生的严格自律,也需要民众心怀信任和理解。
- 上一篇:广州六城市就医满意率排第二
- 下一篇:元旦前后儿科医院接诊达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