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
应用:外科大部分领域的微创治疗
数量:内地引进了34台,广东目前仅有一台
价格:机器人本身2000多万元,做一次手术3万到5万元
优势:手术创伤更小、失血更少、手术适应指征更广
安全性:避免主刀医生与病人的直接接触,减少医生的感染风险
如果让机器人给你做手术,你愿意吗?这不是科幻片,华南地区首台外科手术机器人已经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正式投入使用。这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外科手术机器人,真的安全吗?它是否会取代外科医生?
●手术机器人由三部分组成——外科医生控制台、床旁机械臂系统和成像系统。在动手术时,由操控机器人的主刀医师和协助机器人手臂的助理医师配合完成,医生可以通过放大10倍的影像,进行精确的手术操作。
机器人手术的出现,对于外科发展来说,是质的飞跃,是第三次技术革命。从18世纪80年代的开腹手术,到1987年开始的腹腔镜手术,再到1993年的世界首例机器人手术,外科手术发展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革。
2000年美国通过认证,正式推广机器人手术,逐渐在欧美被推广。截至2013年3月31日,全球共装手术机器人2710台。
内地仅有34台手术机器人
数据显示,目前内地约有30家医疗机构引进了34台手术机器人,香港也有8台手术机器人。2013年,美国有1800台手术机器人,欧洲有400台。2013年,全球通过手术机器人做的手术数超过45万例,2014年超过50万例。
手术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外科大部分领域的微创治疗,包括成人和儿童的普通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头颈外科以及心脏手术等。它还在泌尿系肿瘤、泌尿系整形手术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在美国,手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性手术基本代替了传统开放性手术和普通腹腔镜手术,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性手术占85%左右,已成为前列腺癌手术的金标准。
在国外,机器人手术还可以进行远程手术,不同国家的医生们可以一起开展手术,共同攻克医学难题。不过,何裕隆教授表示,就目前我国的情况而言,还不能使用机器人进行远程手术,因为国家相关规定还没有出台,主要还是使用现场动手术的方式,这样能够保障最大的安全。
患者同意才可进行机器人手术
手术机器人能对部分患者做手术,可并不是每个患者都适合机器人来做手术,这要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和其他身体条件等。“那些基础病多、年纪大的病人就不适合。”中山一院副院长、肝外科教授匡铭介绍,目前,他们通过多学科论证,挑选出适合用机器人来做手术的患者,然后再跟患者及家属沟通,解释机器人做手术的好处,在得到患者同意后才能实施手术。
在使用范围方面,“只要是腹腔镜能做的手术,机器人都可以做,而有些腹腔镜不能做的手术,机器人也能做。”中山一院的彭宝岗教授告诉记者,像眼科、乳腺这类的手术就不需要机器人来做了,这样会显得有些“大材小用”。
机器人做手术收费3万到5万元
手术机器人的价格也不是一般的高,据介绍,首先要经过国家的批准才能引进,中山一院引进这套机器人设备花了2000万元人民币。“主要是耗材贵,只要一开机,就要耗掉2万元。”匡铭教授介绍,“在使用时,机器人的四个手臂都需要套上一次性的套,而且每个器械还有一定的使用次数,当使用满次数后系统会自动锁住,不能再使用。”
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使用机器人做手术的统一收费标准,在上海做一台手术是3万多元,北京的收费是4万-5万元,而中山一院处于3万至5万元之间,正在向物价部门报批收费标准。至于这个手术费用如何跟医保挂钩,医院方表示还要等一等。而且,国内还有机器人相关的医疗事故责任等法律还没有确定。
机器人是外科医师手臂的延伸
手术机器人这么厉害,未来会不会替代医生做手术呢?“机器人手术也不是多么高深的技术,它只是一种工具,不能完全替代人的手。”何裕隆教授解释,机器人手术对医生的要求非常高,因为机器人仅仅是延伸和增加了外科医师的手臂,操作外科机器人的仍是主刀医师,手术策略和路径需要主刀医师设计,每个动作的操作都需要主刀医师通过指令完成。
“医生不会下岗!”何裕隆教授说,国内的医生数量还是供不应求的。相反,机器人能把医生从手术台上解放出来。他说,其实很多医护人员每天早上从7点工作到晚上8点,医院门诊量一天1500到2000人,一整天都在做手术,工作压力非常大,有些医生还患上了脊椎病等职业病。有时候一个手术下来,脖子、肩膀和腰都动不了,机器人能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让医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跟病人面对面沟通,去充电学习。而且,现在有不少手术还必须要医生亲自用手去做的。
●主操控医生在操控台上进行手术操作,操控台上有很多控制机器人力度的操纵杆和按钮,医生远离患者手术,可以避免医生与患者的接触感染。
记者手记
在腹部切开四个约1公分的切口,出血不到50毫升,两个小时内就能成功完成一台直肠癌根治手术,如今病人已经康复出院,你会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奇迹?如果让机器人给你做手术,这个场景你有想过吗?
近日,在广州中山一院医务人员的陪同下,记者戴上口罩,穿上一次性手术服,进入无菌手术区,亲临现场揭开机器人手术的神秘面纱。
一间二十多平方米的手术室内,各种数据传输线连接着机器人。手术台前的机器人,并不是大家在科幻片中看到的大脑袋、两条胳膊两条腿的模拟人类外形的机器人,而是一台拥有七个机械臂的机器人。这个机器“脑袋”是一个显示器,医生通过显示器可以看到患者身体内的构造,呈三维立体影像。
作为主刀的机器人两只手已经套上塑料保护膜,麻醉师为一位胃肠疾病患者做了麻醉。手术台一旁的器具都套上了无菌套子,确保接触病人的所有物体都是无菌的。与传统手术有多名医生同时站在手术台前操作不同,这次手术台前只有两位医生当机器人的“助手”,而主刀医生只需坐在操控台上指挥着机器人“干活”。
分离血管、淋巴结清扫、肠段的切除和缝合……机器人操作得有条不紊,娴熟灵活,比人手腕的操作更加稳定精确。在两位机器人“助手”的对面,放置着一个高清视频,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手术器械在患者体腔的每一个动作。
链接
研制手术机器人为战时需要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研制出医疗手术机器人。起初,美国研制手术机器人是为了战时需要,希望医生能为前方战士遥控手术。这种军用技术,后来逐渐应用于医学临床,到如今,临床上已发展到第三代手术机器人。
在欧美发达国家,机器人手术已经成为常规外科手术,而且医保政策非常完善。在我国,机器人手术才起步,从综合效果看,它的性价比要大大高于传统手术,因此,推行机器人手术是大势所趋,但是需要有关政策及时跟上。